确切的说,这本书不是学术严谨的历史教材,但是对于人性的把握,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是入木三分的。这对于学习人生经验,历史教训,增长阅历,可提高对于人的敏感度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把它拿出来试着拆书是再好不过得了。当你看完整本书,了解他的一切的时候,你问问自己:如果你是他,你用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几乎每到朝代更迭,都会有一批高人出世。像商周之际的姜太公,战国的鬼谷子,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等等,都是一等一的高人。所谓高人,就是他们以纵观全局、高瞻远瞩、居高临下的政治眼光,以经天纬地、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高超谋略纵横捭阖,决胜千里,或帮助英明之主荡平乱世,统一局部江山或者占有整个天下,或借助成就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
刘伯温就是这样的高人——政治谋略、军事韬略、天象、兵法、经史、文学无所不通,堪称旷世奇才、天才、全才。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超凡脱俗的谋略和能力,帮助他的老板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雄图霸业。
2,人是时代的产物。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免不了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性格,受到的教育等等,以便于客观的了解一下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刘伯温出生于乱世-元末明初,拥有此种智谋的人,太平年代绝对见不到,因为太平年代用不上他们,只会埋没掉他们,因为太平年代只需要治理人才和管理人才,还会论资排辈。
只有到了乱世,只有在战争与政治的厮杀之中,他们才能找到大展身手的舞台,他们的高超智谋才能派得上用场。
刘伯温的一生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在元朝当官和赋闲在家,第二段就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第三段就是跟淮西军团斗争。
先来说说第一段:
天生记忆力好,是个天才,从小就久负盛名。其从小信奉儒家学派,讲究立功立言立德,这就注定了其必然会走入仕途,报效国家,光宗耀祖。但是运气不太好,元朝把汉人当官当成四等人,也就是说再牛逼也不会有啥高官可作,并且元末贪污腐化非常严重,潜规则不断。这对于刘伯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年轻的刘伯温很能干,但是就是老不能和上司同僚处理好关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局。四次出仕,全部都是受了窝囊气,然后辞职。可以想象一下这么能干的人,竟然无官可做,处处受排挤。他得有多憋屈啊!
这么一个天才,又这么正直。自己做事情比别人做得好,就不太需要与别人合作。就免不了太过于坚持原则。在官场这么一个染缸的环境里,这样的人不淘汰你淘汰谁?问题是刘伯温做事情又太厉害,又期望做出一番大事。太坚持原则就会与别人辩论,就容易得罪人。
其实我现在看辩论这事吧:
1.说明情商不高,辩论很难不得罪人。年轻人往往意气用事,说话技巧不是很好控制。
2,动不动就辩论,本身说明时间管理做的不行。当然了从某种角度来看目标管理也不够好
3,从某种角度来看,辩论双方可能所持的看问题和深度都不同,有可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像刘伯温这样的人物辩论,简直是找死。
4.官场可以辩论,但要看对象是谁代表谁的利益。不像学校,你怎么辩论是学术探讨,唯上司马首是瞻,就没有什么辩论的余地可讲。
你再牛逼,我不用你行不行?排挤你行不行?
后来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元朝风雨飘摇,大势已去。刘伯温知道新的朝代即将呼之欲出了。那么哪一支军队才是未来的赢家呢?经过一番分析,陈友谅太残暴,刚愎自用,张士诚太过胆小,守成有余,野心不足,不足以成大事。选来选去选到了朱元璋。
但关键就在于这里。你如果是刘伯温,五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现在遇到了一位善待名仕的明主,要不要马上投奔?名仕朱升受朱元璋命令去邀请你,你为何总是推脱?
原来第一刘伯温考虑的是名声,刘伯温一生都是受人敬仰,自尊心极高。元朝已经投奔过了,现在又投奔别人有点为人所不齿。如果其他浙东三杰都选择了朱元璋,那么自己去投奔,就不怕了,还能验证自己的眼光。
第二,朱元璋未曾遇到过大败,未曾建功就去投奔,也不容易受重视。但如果能帮助朱元璋解决一个苦恼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声望,让主子高看自己。再通过朱升引荐大功自然告成。
高手就是高手,考虑问题就是与众不同。
要么我就是你的开创性的辅助者,要么我特别有身价能帮你。主动的没门槛和被动的有门槛效果确实差距很多。
就比如太主动的女孩子不容易被珍惜,太容易通关的游戏不会被重视。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饥不择食。当你身边谋士如云的时候,太主动的谋士自然不太能引起他人的重视。故意不理抬高身价恰恰可以吊足他人胃口。就好比一个女生要先展示自己的魅力去吸引,但不会特别容易被约到,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吊足别人的胃口。只因为人性如此啊!
再来说说第二段,
真正让朱元璋对刘伯温有所忌惮的是刘伯温主张:不去救大宋国皇帝韩林儿,原因很简单,救回来把朱元璋自己放哪儿放啊?那先不救,先拖着吧。朱元璋嗜杀成性,视权力为生命,没想到刘伯温你原来不仅仅是儒家学派,你厚黑学学的也很深,你看的比我远,比我准,还这么厚黑,你真可怕。
最后说说第三段
建国以后,朱元璋大加封赏。可唯独没有给刘伯温升官加爵。还是御史中丞,二品官。
原因有几个,你不是第一波加入的,不是创业原班人马。原班人马大多是淮西集团的人物。早年一起拼杀,比较有感情。原班人马当然要好好封赏,不然以后谁还跟自己混啊!
你还是投奔过元朝当官的,说句不好听的,你成色不好。
你是出脑子,出主意。但你不是在战场拿命来拼杀的,也不像李善长长年累月帮咱理财,处理保障后勤,劳苦功高。
最关键的是你刘伯温看的比我准,还比我远,还那么厚黑,让你当权执政,谁能放心的下呢?再说了,现在天下初定,也不需要你的智谋了。兔死狗烹,自古以来嗯道理。
政治讲究平衡,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因为权力斗争展开了厮杀。朱元璋知道党争不可避免,但最好不要太过,过了影响社稷民生。朱元璋拉一派打一派,保持着平衡。于是皇帝,淮西派,浙东派三足鼎立。
干掉一方,另一方就有可能做大。威胁皇权。
威胁皇权的还有相权。也就是李善长的位置。李善长为人谨慎但也免不了杨宪偷偷领导浙东派的进攻。杨宪挤走了李善长,又让汪广阳不管事。渐渐开始得意忘形起来。搞得朱元璋很反感他。最后又被胡惟庸干掉。
朱元璋怀疑有刘伯温的参与,就问他:
在我看来,能当宰相的就属先生你了,
刘伯温当然知道是试探,看看自己是否有当宰相的野心,连连谦虚回应道不敢不敢。
朱元璋早料到如此回话,说你觉得杨宪如何?刘伯温说他气量小不可以。间接说明我跟他不是一伙的。
然后朱元璋又问汪广阳如何?刘伯温还是说不可以。我跟他没关系。
朱元璋说那就是先生你了。刘伯温说,我当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当起来绝不会与牛鬼蛇神同流合污。结果这一句话让刘伯温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裂痕。你是说我与大家同流合污喽。领导的自尊心极其容易膨胀。特别是像朱元璋这种人~嗜权如命,弑杀成命,喜怒无常。
人的观念是在环境博弈中不断变化。刘伯温从第一次入世到加入明军,本身在性格上没太大变化。他属于性格倔强坚强的人物。遇到了好老板,像刘伯温的脾气了就是又一个魏征,遇到了像朱元璋这样的老板,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生不逢时啊,一代军师。他的失败在于不能够与同僚和睦相处。在于他的不能圆融,在于他的情商低下。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