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玛妮》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琼安·G·罗宾逊创作于1967年的同名小说,故事的舞台从英国置换到曰本的北海道。主要讲述了孤独而忧郁的少女杏奈在现实中感到被抛弃,又在幻想中得到爱、失去爱,最终又在现实生活中找回爱的过程。整部电影也就在极其静谧的童话世界和如蓝色海洋般忧郁的主人公、现实的孤独与梦幻的温暖、脆弱心灵与不畏探索等多种对立的设计中,为我们诠释出孤独缘何而来又如何而去,从而传达出永恒主题:爱从未离开!
一、且看敏感与脆弱,总是孤独在我心
从性格内向的杏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孤独的敏感、脆弱与不安全感,外界的一举一动仿佛都能引起幼小心灵的警觉,影片中表现的更是尤为细腻传神。在影片刚开始,杏奈独自一个人坐在长椅上静静画画,诉说着“他们都是圈内的人,而我则是圈外的人”,而其它的长椅上则坐着三两成群的少女,彼此间说笑,并积极地向老师询问交流。当老师走向杏奈的时候,杏奈则很吃惊而略有欣喜地望着老师,脸也可能因不好意思而显得有些泛红。紧接着杏奈发了病,被送回了家,三个女孩给她送回书包,养母向三个女孩问杏奈与大家相处得好不好时,一个女孩说:“还行,杏奈可能比较内向吧”,另一个女孩却说:“那算是内向吗?”,从中可以看出杏奈在学校与大家相处得其实并不是很好。当医生给杏奈看过病后,杏奈则冷冰冰地对养母说:“让你破费了”,以及后面的剧情都说明杏奈对养母是有很大隔阂的。就这样,影片刚开始就衬托出了主人公杏奈的孤独,与同学、老师、亲人显得格格不入,以及表现出的敏感而又内向、脆弱的。
作为一个收养的孩子,杏奈内心存在很大的矛盾,渴望爱却不敢接近爱,感激大人们对她的好,却又不敢奢望那是出于爱,想要与别人交朋友,却打心底否定自己,甚至产生了连自己都讨厌的想法。她越是这样就越不容易解脱,越感到周围的异样,强化对自己的否定,也就是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在暑期被送到亲戚大岩夫妇家后,有次当地祭典到来,杏奈在祭典的愿望树下,写下了心中的愿望:希望每天都可以过得很普通,结果这个愿望条被村里的女孩信子抢走看到,信子不停地追问杏奈“过得普通”是什么意思。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杏奈不胜其扰,吼了信子几句,然后飞快地逃离现场,下意识地来到湿地,她愈觉得自己很失败,怎么总和别人相处不好?
至于杏奈孤独背后的原因,而“记忆”在此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同于主动的“回忆”。具体“记忆”的什么?孤独的症结所在哪里?影片中早已有明显交待。当医生与其养母交谈时,养母说以前的杏奈是活泼开朗的,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并认为杏奈可能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才变成现在这么“普通”。还有,当杏奈向玛妮倾诉心声时,讲述了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亲身父母也逝世,自己是被人领养的,而且一次无意中她发现养父母因为领养她,可以从政府机构领到补助金,对于养父母对她隐瞒这件事,她无法接受,甚至怀疑养父母是不是真得爱她。
二、不论真实与虚幻,亲情友情并长久
杏奈是孤独的,但并不是一直孤独下去,借由真实与梦境营造的场景,她获得了孤独解脱的外在辅助——玛妮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一直对湿地中央的西式建筑充满好奇心的杏奈,终于在此结识了金发女孩玛妮,玛妮给了杏奈极为专注的眼神,不会话说到一半转头望向别人,也不会把信任的微笑落在别处,她要牵着杏奈的手,教她划船,教她舞蹈,带她融入喧闹的人多的场所,再带她逃离冲向只属于她们两人的秘密空间。在那里,她们敞开心扉,聊了很多事,其实玛妮家境很好,但是父母时常不在家,加上态度恶劣的仆人和兄弟姐妹的欺负,可以说玛妮的童年与杏奈惊人地相似。影片中杏奈曾对玛妮说:“你是个幸福的人,我如果是你就好了,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她羡慕玛妮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却没有看到那看似完整背后的缺陷。而玛妮也对杏奈说过:“我很羡慕你,被领养的你应该感到幸福才是。”每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内心脆弱不堪时,总有人比我们更加不幸,但他们却比我们更加地坚强和强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矫情地说自己很不幸呢?
然而结尾玛妮的身世被揭示出来,又给人惊喜,这些又都是外祖母与孙女亲人间的爱。玛妮对杏奈最后的疼爱,是不愿看到杏奈一直这些下去的灵魂感召,就是要告诉杏奈要相信爱的存在。玛妮从最开始用“真心话”的方法慢慢打开杏奈的心扉,然后让杏奈参加自己家里的舞会,舞会上宾客们真诚而善意的笑容让杏奈感觉到陌生人容易相处,接下来玛妮再通过教杏奈跳舞、划船等增加杏奈的自信心,然后玛妮把自己并不快乐的童年也告诉杏奈,也是要告诉杏奈要自信乐观。最后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想帮助玛妮克服恐惧,其实也是玛妮让杏奈知道自己的内心很勇敢,并通过少年外公接自己离开谷仓告诉杏奈要相信爱自己的亲人,他们并不是故意“抛弃”自己而去的。
可见,当我们孤独时,不妨去发现一直都在的知心朋友,去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外界真情感化、温暖我们的内心,也从而使我们更加乐观自信。
三、敢破心锁与心结,自有真爱涌心来
虽然原著为儿童文学作品,但该电影所提供的意义与价值是具有普遍性的,对包括成年人、老人都有所启示。影片并不只是在讲杏奈的孤独与不安全感,更是在默默地向我们传授治愈的方法,特别是自我的解救之路,可谓经典治愈系。由于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心理上的疾病往往更加难以解决,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并没有办法过多地帮助我们,其实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正是汲取了外祖母给予她的力量,杏奈结交了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与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抱怨与疑虑,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起到了很大作用。养母赖子来接杏奈回去,她竟然不自觉地把“阿姨”改口为“妈妈”,对赖子一直隐瞒她领政府补助的事也释怀了,反而是赖子主动和她讲起,养母并不是故意瞒着她,而是想尽量让杏奈不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杏奈才算明白过来。而后,杏奈还主动去和吵过架的朋友道歉,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快乐的花季少年。
杏奈在外祖母的帮助下,通过自我努力最终突破了心牢,与其他人也能够很好的相处了,并收获了一个个朋友,一份份真情。对于杏奈来说,其实爱就在身边,只需推开心灵的窗户,就会发现外面就是阳光灿烂,有温暖与爱的颜色。可见,每一个孤独的小孩都可以像杏奈一样勇于面对内心的脆弱与敏感,勇于去发现身边的爱和美好,在成长的过程中去领悟爱的真谛。
四、无惧过往与将来,只缘爱让你成长
最好的爱就是让人成长,而此时爱别人与爱自己又是多么的一致,爱别人可以说就是愿意为别人努力,敢于去承担,而爱自己就要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勇于接纳。杏奈刚开始不能正视自己,也对身边的亲人或同学存在排斥现象,这主要是无法摆脱“被抛弃”心理。而在与玛妮的相处中,两个都需要关心的孩子,一起去分享生活的喜与忧,杏奈既付出爱,也收获了爱。特别是在谷仓里,杏奈逼着自己去坚强,去好好照顾自己要想要照顾的人,这不得不令人想起李师江《中文系》里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如此努力,只因我在我心爱的面前吹的牛逼;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要保护的人,那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教会我们去爱,去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杏奈用这种奇幻的方式让外祖母回到自己身边,其实就像大多数孤独的人心中所寄托的东西一样,通过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美好的人或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将孤独感慢慢驱散。
结尾杏奈接过小时候自己攥在手里不放的老宅照片,背面正是自己的外婆写的:我最爱的家——玛妮。从杏奈的幼年到少女,玛妮在或不在身边,玛妮的爱其实从未离开,陪伴着杏奈慢慢成长起来。在现实的真实中,可以说任何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都有亲人或朋友离开,但只要我们学会勇于接受遗憾与不完美,敞开胸怀去爱人、去付出,过往与将来其实都不足以畏惧,只因爱能够让人成长,我们也应始终相信:爱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