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来,自己完整听过的评书屈指可数,说唐、薛将军、杨家将、岳飞传,呼家将。其他的像什么童林传、白眉大侠、水浒、小五义等等都没有完整听过。
这其中,我的最爱就是隋唐了。小时候听隋唐,留下了一些片段的记忆,但是由于篇幅过长,每天只能听一集,所以很多段落都没听着。后来大学时代迎来了互联网,总算弥补了儿时的遗憾,把那些未听完的段落都补上了。
不过,怀旧归怀旧,再要像当年那样一集不落的听完整,是真做不到了。即使是换了不同的讲述者,不同的书,兴趣真是不比当年了,口味的确是变了。
如果说幼时听评书,是焦急等待下一回到底如何分 解,大学的时候听评书是为了弥补幼时的不完整,今日的重温则变成了一种批判。再次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看到了很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对一些主要人 物有了不同的看法。
比如,徐茂公。小时候觉得他就是诸葛亮转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大学的时候重温已经感觉淡了些,觉得他也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战例。这次再看,就觉得这个人真是有点可怕了。联想起《水浒》中的吴用,我觉得徐茂公是说书人从吴用的形象中衍生出来的还差不多。
特别是在李世民杀单雄信这段书中,徐茂公的不讲情义与媚主求荣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唐王给单雄信下跪,让单雄信投降,本来已经使单雄信陷入极其被动的地位 了,这徐茂公不等唐王发怒就先说话了:“若是不从,只得斩首。”言简意赅,决定了单雄信的命运。再后来,这家伙又假惺惺给人家单雄信敬酒,单雄信自然知道 自己死于徐茂公之手,接过酒来,往茂公面上一喷,骂道:“你这个牛鼻道人,俺好好一座江山, 被你弄得七颠八倒,今日还要说朋友之情!什么交情,谁要你的酒吃?” 这个时候程咬金出场了,他的劝酒词更映衬了什么叫真性情。他给单雄信敬了三杯酒。第一杯上来,先给单雄信定性:”单二哥,我想你真个好汉,不降就死,倒也 爽快,小弟十分佩服。“这话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单雄信来说自然爱听。第二杯,程咬金更贴心了:”愿你来生做一个有本事的好汉,来报今日之仇。“单雄信听了自 然更感安慰。第三杯,程咬金就更是心直口快,口无遮拦了:”愿你来世将这些没情的朋友,一刀 一个,慢慢地杀他。“爽快!这也就是程咬金,换谁也不敢当这么多人面说这样的话。
程咬金也不是没使过坏水,不过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深明大义的。而徐茂公口口称兄弟,心里却只想着升官发财,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就暴露出来了。
这几个走得近的兄弟尚且如此,那些不那么亲的兄弟之间就更难说有啥感情了。想那贾柳楼四十六友结义,何其壮大。但是有很多人也是出于无奈被迫接受结义的。 比如贾、柳2个开店的老板,那完全是交友不慎,贪财落下了这样的大麻烦,后来不得不被拉下水。指望这样的人能跟起头的首领有什么感情,那自然是不可能了。 至于官方办案的,金甲、童环等人则几乎是被逼着拉下水了,所以到后来瓦岗散将的时候,这帮人走得也是最痛快的。
就说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其兄弟间的感情也是有不同的。秦琼,无疑是书中着力刻画的侠义之人。他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为人处事上基本没有大的错误。只是 对于杨林和秦琼的这段恩仇,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有着不同的解读。比如,陈荫荣先生的《兴唐传》中就没有对杨林和秦琼之间的恩仇着墨过多,倒是单老先生的隋唐 演义中对这段书是着力刻画。刚开始秦琼投靠杨林是假保,不过后来杨林对秦琼是真动了情,秦琼也是重义之人,所以后面才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私放杨林的段落。 我倒觉得单老的讲述更为符合常情。毕竟杨林本人并没有犯什么重大过错,所谓杀父仇人也不过是各为其主而已。
除了杨林和秦琼之外,罗成和他的诸位干爹(杨义臣,丁堰平)之间的恩仇也是书中所着力刻画的段落。不知道说书人是不是为了用罗成的无情无义和心狠手辣来 映衬了秦琼的心胸开阔,不管在哪部书中,罗成除了武功之外,都是不那么遭人待见的角色。书中最后安排罗成死于乱箭之下,也算是有意安排的因果报应。
民间传说,这兄弟俩当年北平府互相传艺的时候都留了一手,罗成留了罗家的回马枪,秦琼则保留了秦琼的撒手锏,所以最后两人都不得善终(秦琼是年老的时候力 举石狮子吐血而亡)。这也算是秦琼少有的污点之一。不过在单田芳的隋唐中,这一段似乎是有意回避了,没有提及二人当年在交流的时候都留了一手。据说其他的版本中(我没听过),秦琼、罗成二人还为此事互相讥讽过对方(罗成用“回马枪”刺死杨林,秦琼见到这记私藏的招式,讥讽道:“兄弟,好回马枪呵!”秦琼用 “杀手锏”打死殷岳,罗成也没忘了回敬一句:“哥哥,好杀手锏呵!”)。由此可见不同的说书人自己对角色的偏爱。
表兄弟尚且如此,结拜兄弟的感情就可想而知了。前面已经提到过徐茂公的无耻。其实在秦琼、徐茂公、程咬金、单雄信、罗成这几个最常提及的兄弟之间,感情也 是有亲疏的。秦琼跟单雄信感情那是最深的,所以无论哪部书说到单雄信的死都会提一句当时秦琼不在,要秦琼在单雄信绝对死不了。秦琼和罗成,更多的是因为亲 情。程咬金这人,虽然坏水儿不少,但是关键时刻不含糊,讲义气,所以跟谁都处得不错。似乎看不出来他跟这几个有啥亲疏之分,但细细回味,这其中还是有区别 的。比如,程咬金和徐茂公就总是不那么合拍。叫徐茂公徐三儿的也就程咬金一人,书中到处可见这俩人插科打诨的段落,不细看的话还以为这哥俩互相开玩笑。但 是细细品味,其实可以看出,程咬金是有意无意在损徐茂公的人品。对于徐茂公的那套阴谋诡计和权术,程咬金是有看法的。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单雄信被赐死那段, 那段”愿你来世将这些没情的朋友,一刀 一个,慢慢地杀他“就是说给徐茂公的。
至于徐茂公,义气在他心中的地位就不占什么分量了,他之所以看重秦琼、程咬金和罗成,完全是因为这三人有他所没有的才华(秦琼有智,程咬金有福,罗成有 勇)可以加以利用。当时,秦琼、程咬金、罗成,被单雄信留在洛阳,要说哥几个都是兄弟,可徐茂公单单就只联系了秦琼、程咬金,说服他们尽早降唐,却根本没有说服单雄信的意思。一个是感觉单雄信没啥本事还牛得不行,另外就是知道单雄信跟李家还有仇,不好说服,所以也就懒得搭理他了。这样后来由他出面杀掉单雄 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关于这其中的恩仇,不同版本的评书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像《兴唐传》中杀单雄信一段就着力刻画李世民的大度与单雄信的不可理喻,当时我就纳闷,这单雄信 要本事没本事,要人品没人品,怎么秦琼就看的上他要和他做朋友呢,后来看了其他版本的单雄信才发现,这说书的人是有倾向性的。同情单雄信的呢,就多给单雄信说点好 话,让他不那么执拗,而不喜欢单雄信的呢,就着力刻画李世民一再忍让,单雄信得理不饶人,倔得没边,最后没办法,李世民还是把 他放了,他最后心灰意懒,自尽而亡。
我个人更倾向于接受说唐的解读,单雄信到最后也不是不想投降,完全是被徐茂公和李世民给逼死了。像兴唐传那样描述的,太假了,李世民要有那气度,还有后来的玄武门吗?
老话里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