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需取有度,这句话不是《易经》的原文,是我们育心经典创始人赖国全老师作的大易诗。大易诗把《易经》每一卦都用一句话高度总结了这一卦象的特征和思想,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都非常喜欢。需需取有度,对应《易经》的“需卦第五”。今天我们就结合《易经.需卦》和赖老师总结的这句话一起来学习、探讨一下。这一卦又给到我们什么智慧来指引生活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需卦的卦象,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乾,乾为天,水天需也。天何以需要水呢?因为天地万物之生长,没有水则万物不生,从卦形上看,内卦为乾,乾代表强健,是强烈的追求,外卦为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物质资料,水者,险也,在取用之余,圣人提醒我们,要注意危险,多取则为险。
《易经》的卦序排列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六十四卦的顺序为什么是这样排的?《易经》序卦传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卦与卦之间前后有关联,承上启下。我们来看看《序卦传》是怎么说需卦的?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需卦的前一卦是蒙卦,蒙卦主要是讲小孩子的教育的,蒙以养正,上一次我也和大家分享过,怎么养育一个孩子,对带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应该是“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保护好孩子从小爱学习、爱探索的天性。这是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养育,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只讲精神层面是不行的,物质层面也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我就联想到,蒙卦讲精神方面的养,需卦讲的物质层面的需求,需者,饮食之道也。对待饮食,对待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应该要有一个什么态度呢?今天的主题也许会给到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也就是赖老师总结的“需需取有度”。
度,我们可以用这个字组组词。度量,尺度,气度,高度等等,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自己需要的东西时,要有度,根据自己的承载能力去取,如果无度的索取,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其实,说起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是懂的,甚至觉得说这样的道理,有点心灵鸡汤了。但是现实中呢?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个道理,不是取之有度,而是追求多多益善。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晋国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上卿。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计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联合韩、赵、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强占了中行氏的土地。过了几年,他又强迫韩康子割让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接着,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获得这三位上卿的土地后,智伯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赵襄子,双方在晋阳对峙了三年。赵襄子采纳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自己联合起来,乘夜出兵偷袭智伯,将他杀死。智伯因为十分贪心,永远得不到满足,终于落了个亡命的下场。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智伯因为自己的贪心,最终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如果他懂得适可而止,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给这一方的民众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大家的爱戴。就因为自己沉浸在权势的虚荣中,想不断的扩张自己的领土,最终不仅没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让自己送了命。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
起初,蜈蚣并没有那么多脚,但是他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见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嫉妒,于是它祈求上帝让它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停止。蜈蚣心中贼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步时,才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各走各的,除非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推脚互不相绊而顺利地往前走,结果,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笑了?那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比蜈蚣更聪明一些呢?我看未必。面对眼前的诱惑,很少有人能逃脱。贪,似乎是人的本性。
我们家两个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有吃多了发烧、呕吐的情况,每次都是因为什么东西好吃,或者是自己喜欢吃的,就一下子吃很多,然后就生病。每次我也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生病的原因在哪里,我也把我妈妈在我小时候经常告诉我的那句话传递给他们:不会吃,吃一顿;会吃,顿顿吃。就是说如果我们吃每顿饭都适量,每顿饭都可以正常吃,如果吃多了,吃错了,可能吃完一顿,下顿你就吃不下了。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的他们似乎也懂了这个道理,也懂得感知自己的饱食度,现在有所好转,但是偶尔还是会犯类似的问题,前段时间又因为汤圆吃多了不消化。
我们知道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面对不好的感受,可能会让我们记忆深刻,下次也就不再犯了,就像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面对有的诱惑,过程我们并不痛苦,反而是非常享受的,如果你的觉察力不高,一直沉沦在享受当中,这就更容易让人走向绝路。就像小孩子吃东西不懂得及时停止,就是因为吃的过程中是非常开心快乐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所以这就要提高我们的觉察力,怎么提高觉察力呢?在饮食上,我们可以放慢吃的速度,前几天我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学会吃饭》,挺有意思的。吃饭这件稀松平常的事也是需要智慧的,有机会的家人可以学习、研究关于吃饭的一些智慧,在这里就不重点说了。
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们精神层面,思维层面的,这一点一样需要我们的觉察力。需需取有度,我觉得这句话有几个层面需要我们思考和判断。首先我们要搞明白摆在你面前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很重要。因为我发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随波逐流,看到别人有什么,我也想要有什么,看到大家都这样,我也想这样等等。比如说看到别人上班都是开车去,你也想这样,但是你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步行三分钟,其实上班开车就不是你的需要,你却误以为是你的需要;比如你看到商场里衣服在打折,你看到大家都在买,你也去买,买一堆回来发现其实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款式,一直放在衣柜里,这些衣服就不是自己需要的,这样的东西再便宜买回来都是一种浪费。所以面对琳琅满目的东西,我们该怎么抉择,这个抉择我觉得是任何人都帮不了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需求点在哪里?我妈妈这一辈的人,都特别的节约,家里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掉,都觉得是可以用得到的,但是很多东西放在一个角落里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一直排不上用场。其实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想着“万一哪天用到了呢?”这样的东西,我们用到的可能性有多少?也不能说没有,但是我可以说机会太少了。所以第一步搞清楚自己的需要,面对不需要的果断舍去。有句话说,知道自己去哪里,比知道怎么去更重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就是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然后再去想办法满足这个需求,如果不知道自己需求,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物质方面如此,精神追求更是,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几年前,2015年我在参加德学书苑毛老师给我们上的智慧父母精英班时,有一节课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影响着我教育孩子的思想。这个问题是,你想培养怎样的孩子?在没有遇到国学经典,没有走进德学书苑之前,我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对教育孩子很迷茫。接触了国学教育,我知道了我要培养一个以德为本的孩子,我要我的孩子身体健康,以德为本。身体健康,犹如先天八卦,是前提,以德为本犹如后天八卦,为用。我们经常讲的让孩子长大成为有用的人,什么叫有用?有德才有用,无德不能用。所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基本点来出发就好了,感觉就不迷茫了。这个假期,我送孩子去学游泳,我身边有朋友要送孩子去学跆拳道,问我要不要一起。我没有和他们一起,因为我一直有个概念,学跆拳道也的锻炼身体的,还可以防身,但是前提依然是德,如果没有德的支配,孩子有一些拳脚功夫,可能还会用错地方,游泳是一项求生技术,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所以我还是决定先学游泳。因为我知道我的需求点在哪里,所以就不会人云亦云,一会儿送孩子学画画,一会儿学孩子唱歌。身边很多人都说我太淡定了,像这个假期,很多和他们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幼小衔接班了,我们家的没有去,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能力因为这几年诵读经典,识字量,阅读能力都已经比同龄人高了,所以我知道不用送孩子去这些班。孩子的培养一定是在平常的无为而为,而不是在临时的拔苗助长。
需需取有度,第一步搞清楚我们的需求点,面对琳琅满目的诱惑,就只要我们真正需要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需需取有度,第二步是面对我们确实需要的,也是需要智慧的,这个时候就要强调一个字了,这个字是度。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不要超过这个界限,如果超过了就是多余。《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这句话叫:少则得,多则惑。少一点,在我们可以承载的范围内,这是我们的,我们该得的;多了呢,让我们产生迷惑,迷失其中。
说到这里我就又想起曾经看过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没有看完,就对一个镜头特别有印象,有一个人被查出来是贪官,纪委去他家搜查的时候,他吃着一碗面条,很朴素的样子,但是后来在他家的冰箱里,床下,搜出了很多的钱。他吓得瑟瑟发抖,自己平时生活节俭,给妈妈的生活费都才三百,就是为了伪装怕别人看出自己是贪官,为什么要贪?他说小时候穷怕了。这就是“多则惑”的表现,因为小时候非常的穷,渴望自己负有,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官员,这是自己奋斗来的,虽然每个月的工资可能没有贪来的钱来得那么多,那么快,但却是自己该得的,可以心安理得的支配和享受,但是偏偏不满足,最终却是多了,但是也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介书生冬天里见路边一条快要冻死的小蛇,便带回家悉心照料。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蛇开口说话:“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好保佑你今年科考高中状元。"书生果然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他来到放蛇之地跪拜蛇仙。忽然眼前出现一条大蟒,对书生说:”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若想当一品大官,可将我的眼珠拿去交给皇上,定可如愿。“书生一听,心中暗喜,但口中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却还是挖了眼睛,原来是两颗夜明珠。书生把夜明珠献给皇上,皇上大喜,马上封他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诏:”谁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岁。“宰相心里一动,就去找蛇仙帮忙,蛇仙无可奈何地张开大口,叫相公钻进去割一点点心肉,结果相公竟想割下大蟒的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宰相就此葬身蛇腹。本来成语是”人心不足蛇吞相“,后来才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好像更加形象,是说人心太贪,就像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只有知足,才可以长久的拥有当下自己本该得的。其实我们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的需要知足,需要一些豁达,少一些执着。再多的美食,我们就只有这么一个肚子,吃多了就撑了,再宽的床,我们就睡那么宽,多了也无用。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豁达。这是人生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修习。
上面我们一直都在说,物质层面的需要,人的需求,除了物质层面,也需要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我们要有智慧去甄别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面对需要的我们也要取舍有度,不能贪多,那么精神层面呢?是不是就越多越好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
2014年初,从我请购了育心经典教材后,就开启了我的学习之路,因为本来自己也比较喜欢文科,所以每天读经典,听课学习,我都非常的喜欢。面对一大堆经典书,我非常喜悦,想要赶紧读完,好知道每部经典都在说什么。于是我把137读经典改成177读经典,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不但没有搞明白经典中的意思,反而对经典产生了畏难情绪,因为感觉总是读不懂,更不能达到像别的老师分享的那样几部经典能融会贯通。后来索性放下,不读了,所以2014年有一段时间,我把经典放下了,没有读,我觉得我也读不懂。但是看到群里大家都在坚持,有的老师和我差不多一起进入平台学习的,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不甘落后,又开始拿起来读,这时候我就老实的按照计划表来读,跟着大家一起挑战《易经》100,沉下心来把《易经》读完一百遍,突然有一天,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卦歌的意思,通过卦歌的描述我居然看懂了八卦的卦象,又通过读《易经》的说卦传第二章,突然顿悟,明白了六十四卦每一卦为什么是六根线,分别代表什么。以此我找到了读经典的乐趣,我知道读经典一定不是贪多图快,而是要慢下来,一定的量变后才能有质变。2015年我来到德学书苑,突然发现除了读经典外,还有好多可以学习,父母精英班的学习,学经班,我什么都报了,但是我发现可能自己能力有限,并没有把什么都学好。后来我读《庄子》的时候,有一句话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我们不能以有限的生命的探索无限的海洋,这是徒劳无功的。是啊,人这一辈子需要学习的太多了,怎么能学完呢?只能选择一两样自己真正需要的、擅长的来学习,也正因为这样也才显示了团结合作的意义,一个团队在一起,各有所长,互相弥补。所以,我也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于是我就选择做一名国学教育的老师,然后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学习,完善自己,实现梦想。带着这个梦想,带着这个方向,2017年4月我开始了我的创业之旅,开办了昭通德学书苑国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方向可以让我选择,找上门来合作的,让我转行的,我都没有为所动,一直坚持自己的初心,按照德学书苑的大方向——打造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的教育机构。虽然说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知道不能着急,一生的梦想,岂是一两年就能见成效的。不能因为途中的诱惑,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所需。
需需取有度,是人生的大智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在人生得意之时,要记得需需取有度,让我们幸福常存。在人生失意时,更要懂得需需取有度,让我们不失去更多。因为人在失意的时候,更容易迷失自己,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