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无论嫁给谁都会让自己幸福的女人,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要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作者:尤寺净
来源:知乎
我觉得没有问题的感情就像从不生病的人,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人。
好的感情是无论我们相处多久,我还愿意不断了解你。
前两天,先生Lee的爸妈搬去新家,他住了将近十余年的房子人去楼空,只剩下他房间内一书橱的书。
他问我说,他爸妈都不要了,我要嘛?
我不假思索回复说,要啊,那是你的小时候的读物,是回忆,你尽管去全都搬回来好了。
那天他一早出门,整整整理了一上午,搬回来五大箱子的东西,其中三箱子的书,一箱子的游戏碟片,一箱子的卡带,还有一些零碎的小物件。
我没细看箱子里的东西,只是看他放下几箱东西后,习惯性叹了口气,没有说话,然后转身去了房间。
一般这样的情况,我能大概捕捉到他的心情并不是很好。
Lee的性格并非外向型,他一贯的性情都是波澜不惊的,几乎不抱怨工作上的事,几乎不说家长里短的话题,几乎不多议论谁如何,他绝大部分的喜好乐事就是看美剧,研究新闻上的新武器,看时评,以及养了一缸食人鱼,七八只乌龟和一缸供食人鱼吃的不知名小鱼。
偶尔打一场游戏,都是奢侈的。我经常会被玩物丧志的正经附体,他知道我不喜欢,所以只是在双休的极少数情况下,才会趁机玩一两盘。
以上基本上就是他工作之外的所有日常。
他表达消极情绪的方式几乎只有一种,顶多不太说话,看会剧,看会新闻,早早去房间闭目躺着。
也因为这样,这种近乎有些自闭的个性一度让我很抓狂。
我跟先生Lee2011年结婚,包括认识和交往的1一年半,到现在6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因为生活中的相处磨合而上升到价值观无法调和的程度,但也因为他这样的性情特点,我们根本吵不起来。
吵不起来的状态下的我,常常一个人生气郁闷到爆表。跑男里有几期,李晨被关在房间里找东西,挖空脑袋研究了房间了很多角落都一无所获的时候,他就会跳起来四处低声咆哮,大喊好想找人干一架啊。
没有对象吵架的状态下的我,多半时候就是李晨咆哮的状态,像一只随时想要找人打一架的困兽。
也许你也会问我为什么要吵呢?吵不起来多好呀!
生活中时刻美满融洽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也证明恰好彼此都找到了足够与自己严丝合缝的人,但这世间绝大部分的情侣或夫妻并没有这么完满,日常里的小吵闹小拌嘴不过也是正常的日常,有吵有闹,有笑有泪,生活才不会过成一潭死水。
两个不吵不闹的人,就会像这张图,
如果每次遇到彼此不得不沟通的问题时都是类似的状态,那另一个人真的会抓狂的。
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适应和Lee这种吵不起的状态,以及慢慢调整自己偶尔咆哮体附身的神经体质,去适应他的聊天方式和节奏。
我所说的吵,并非一种无理取闹,而是彼此能在更多的言语碰撞里,梳理出彼此的症结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两个人相处过程中,随着时间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在各自的职场和圈子里浸染,彼此都是动态成长的,不管相处多少年,不断沟通和了解都是必须而且必要的事。
我所抓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让Lee开口分享更多。
先生Lee是在父母离异而后又各自重组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相处中很多事情他不说,而我找不到原因和缘由的时候,就常常很想了解Lee的小时候,他在原生家庭里埋的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成年人的很多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的选择很大一部分都能在他过往原生家庭里找到某种关联。
他几乎很少跟我分享他童年时内心承受的事,他绝口不提的,我也不会穷追猛打过问。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部剧的剧情并不美丽,主题曲有句这么唱: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有一天偶然听到Lee的母亲跟我说,Lee自己当年不选择她,跟她说在新的家有时候就像一个多余的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莫名被震动了一下。
Lee的母亲至今对于Lee当年的选择耿耿于怀,儿子不选择母亲,而选择父亲,于她而言,内心是受伤的。
但无论选择谁,对于Lee而言何尝不是一样,内心上遭受的伤害都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我知道这城市里离婚的家庭很多,不只有Lee的遭遇特别。
但每个离婚后的夫妻各自对于前任的态度和在孩子面前提及生父生母的表现不同,会让这场分离在无辜的小孩身上产生的影响不同。
也就是如果你用诋毁、贬损的态度在一个孩子面前去提及对方,甚至不让孩子与父亲或者母亲接触,那么不管他之后在新的重组家庭生活得如何,骨子底他是自卑的,他会觉得自己父母并不好,自己并不好。
而如果你去引导孩子,告诉他离婚仅仅只是作为大人的他们彼此不再合适罢了,对于他的感情是一样的,彼此还能宽容地碰面,坐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孩子聊一场,那么结果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个话题,Lee从来不多说。这些年下来,我们基本上也达成了一种默契,他不主动说的事,我不问,而他偶尔跟我随意说出的话,我都会刻意记在心上。
比如,我们去公园,他会跟我说,小的时候,他爸爸就经常带他在某个地方抓鱼,他指着公园某个地方跟我分享小时候的事。只是简短的表达,我都会开心,然后会像小时候的那个他一样认真听,而他表达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像那个当年牵着他的手的父亲。
他跟我说以前每一年的儿童节,他爸爸都会带他去动物园,而每一年的国庆节,都会跟他在公园门口拍一张照片。
于是我跟他说,以后我们每年也在公园门口拍一张吧,不管是我们两个人,还是以后家里有更多的孩子。
这件事就像家庭传统一样沿袭了下来。每年的照片,Lee在照片上的神态都很庄严。
他对于过往的表达不是滔滔不绝式的,不是一整幅风景,有的只是断断续续,一点点线索,他不是个容易表达和会表达的人,也因为这样,我这个急脾气的性子就这样被磨得缓慢了。
Lee唯一一次提及父母离婚的事,是他们刚分开的时候,他说自己基本上整整一个星期没有跟同学说话,甚至直到他大学毕业,身边也只有惟一一个朋友知道他生长在离婚的家庭。
所以,我常常也觉得,当一个人对于一个话题讳莫如深到怎样的程度,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件事对于他/她的伤害到怎样的程度。
Lee的父母之后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新的婚姻关系的另一半相对而言是更适合他们的,他们也就这样各自继续着美好的新生活。
Lee一直积极乐观地在维护好两对父母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直到现在默默达成共识的事。
于我而言,别人只有一个婆婆,而我有两个,我会希望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所以也期待能同等地对待她们,让她们都享受到我作为一个儿媳妇所给予到的关心。
而这样做的同时,更是希望让Lee能真正脱离在过去一段破碎的关系里潜藏的创伤,让他慢慢感受到更多温暖和美好。
但这是一个长期而且需要持续去付出的美好愿望。回到我们两个人目前独立的小家庭上,我和先生Lee之间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磨合。他不愿表达的背后就需要我自己一点点去主动挖掘和了解。这一点有惊喜,但同时也累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对方持续不断的新鲜感和兴趣。
Lee一直都是简单回避型人格,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有些像无忧无虑的小孩,当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不涉及到大范围的家庭问题,大范畴的人际关系交往和维系等问题时,他的状态都是美好的,也会随之将我这种敏感多虑的人引导到简单的生活模式上来。
但一旦我们走出去,我就会开始焦虑。我在职场的角色和关系模式比Lee的要复杂和心累一些,我就常常担心他会不能很好地应付这些复杂的关系。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会放大我的担心,比如怕Lee在单位里吃亏,怕Lee没有恰当地表达自己而让别人产生误解,怕Lee不解释,也不掩饰自己对于丑恶的不满而不能上升到更高层度的精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的高度。
总之,我怕他像个孩子一样不被理解,受委屈。
可事实的情况是,Lee很随和,跟公司里的大妈都能打成一片,他对人坦诚友善,同事有事没事就愿意让他帮一下忙。
他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在职场里的生存能力,他有自己简单而且适用的法则。
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太过于担忧并放大职场的人际关系复杂性,也太想将自己获得的经验和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套用在他身上了。
我也时常反思,我和Lee虽然共同在一个婚姻关系里,但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我不能将自己所想要的强加在他身上。我能做的就是尊重我们彼此各自的理想和给对方空间,然后不断跟他分享,让彼此了解彼此的步调,能在精神层面上有更多的共识。回归到我们的小家庭上,每一年都是不断向上前进的就是很好的事。
那天他去公司,我一个人在家里帮他将打包回来的那五箱子东西做分类整理。
除了书之外,还有集邮册,毕业照,奖状,一些书房的摆件。东西都已泛黄老旧,他竟然都悉数整理回来了。
那一刻,我忽然很感慨,也大抵感同身受于他回来时有那么一会情绪低落。
就像之前的一次,Lee的妈妈整理出了一大堆他旧时的衣服问他还要不要,他悉数载回来了。
我知道他不会穿,也用不上它们,但那些东西是他过往记忆的一部分,他可能也还没想好要如何与它们告别。
拿回来的那天,他问我,还有哪些柜子是空的可以放下它们。我就知道他只是放不下,只是在最后一丝无法割断的情愫里,想再保留多一些些的念想。
这种情绪,我不知道Lee自己承不承认,也许很多人不能够切身体会和理解。而我一直也还在慢慢了解并理解他。
很多人说结婚后相处久了就像左手牵右手,抛却肌肤之亲,我觉得那些握着彼此的手不再有感觉的,常常也同时是不再深入探索和了解彼此的,或者自以为自己应该已经足够了解对方。
我还不足够了解先生Lee。
我所说的了解,不是具象上的比如性格,爱好,家庭背景,过往等等。而是,那些经常脱口而出的“你怎么能这么处理?”“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变成了这样。”“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人啊!”“为什么你就不能那么做呢?”等等话语。
当这些句式较为频繁地出现在彼此之间的沟通时,也许就是对对方的了解和过往的理解发生了某种偏差。
对方也许并非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种人,也许是我们理想化了的对方,只是停留在自己所想要的形象上,当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想化的形象相左时,内心的疑惑和不满就会发生,进而试图把对方调整过来。
但谁知道这是对的调整,还是往错误的方向上错上加错的理解。
Lee学生时代的书,我整理出了整整一箱子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分是恋爱心理学。
我是Lee的第一个女朋友,以前去他父母家他所在的书房,看到陈列的这些书,我也常常笑话他,看了这么多恋爱技巧,却没有在结婚前用在更多的实践上,也未免太过可惜。
我自己不看这类的书,所以整理这些书籍翻开某些章节看到还划了重点时,就会想象Lee当年是以怎样的心境和状态阅读的,脑海里忽然就有了一幅滑稽有趣的画面。
神奇的是,本来很累的整理工作,心情莫名其妙好得很,边整理边看到Lee过往的一些小物件,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锁在抽屉里的那些不轻易与人分享的秘密,我能这样看到Lee的小时候,是经历几个轮回后,多么恰巧正好的事,是难得的,也是幸运。
Lee买了很多热门的书,经典的书,以前我以为我看过的书籍比他多,其实并没有,他收藏的比我过无不及。
一一给它们分类,将我自己也想看的书整理出来,一部分放在书房和客厅,剩下的规整好,晴好的太阳天时晒一晒,收在柜子里。
昨天拿了几本出来,其中一本就是《像小强一样活着》,我以前没看过着本书,翻了几个章节就被吸引了。
对了,先生Lee的小名就是小强。跟村里的铁蛋,狗蛋,柱子,小石头一样,都是父母为了好养活而为他取的小名。我不排除他完全就是因为书名的缘故才买的这本书。
他连小名这件事都未曾跟我提起,还是Lee的堂哥某次无意中说漏嘴的。
那天我在饭桌上真的失态地笑喷了。Lee就脸红了。
他可能觉得我会是这样的反应所以才不提。但其实这个名字很可爱,就像发现了过往里我从不认识的另一个他。
现在我也经常调侃性地呼他这个名字,他已经不再排斥,也会欢快地说,打不死的小强。
我一一将这些他触摸过的书籍整理出来,除了阅读本身以外,也是想跟Lee在某个层面上有更多的共同点,我看过他看过的书,读过他读过的句子,这也是我们还能不断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方式。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有一种女人无论嫁给谁都会幸福,我也偷偷想过,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婚姻关系里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叫做“我明明为你做了这么多”,但其实对方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彼此对对方的好所能感受到的分量存在的偏差,这一点在缺乏深入沟通的关系里,相处越久越会慢慢显现出来。
以前我也会很在意如果Lee是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成长起来,也许他的性情会更外放一些,我们之间的沟通可能会更加顺畅。
但现在我也慢慢接受,正是这样的他,才慢慢改变着我,让我也慢下一些,不那么快,集中,且用力过猛地了解对方,而是分摊到更长的相处里,一点一滴去慢慢渗透。
以前别人问我结婚后和结婚前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我常常回答说,没有孩子之前,其实结没结婚没有太大区别,各自还能有独立空间和各自的喜好,不过是多了一个随时能说话的伴,孤独感少一些。
但现在,我觉得,这期间最大的差别并非局限在于两个人相处的意义,也并非我愿意无条件接受怎样的你,而是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还愿意像发现新的大陆一样不断去重新认识你。
我能想像Lee在那个书房的柜子前,一件件整理出过往的旧物件,其他房间都空了,他一个人整理出五箱东西的心情,如果是我,我也许会在掩上门一霎那,跟那个住了十几年的房子轻轻道别。
就像多年前,Lee指着他走过的小路,跟我说,他整个小学都会穿过这条巷子。后来它被拆除了。我很庆幸自己还陪伴他走过几遭。
记得以前听到过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时光机,你最想回到哪里?
嗯,我最想回到Lee的小时候,抱抱当时脆弱的他,跟他说,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以后会有一个家,会在属于我们自己新的家庭里重新有一份完整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