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如何改写实体瘤免疫治疗规则?

结构革新破壁垒:【导语】PD-1抑制剂虽已引领肿瘤免疫治疗革命,但T细胞耗竭、肿瘤微环境抑制及Fc段介导的副作用仍是临床痛点。睿信生物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通过Fc段工程化改造与独特表位结合设计,突破传统PD-1抗体局限,成为实体瘤精准免疫治疗的“迭代利器”。本文从结构优化、临床突破及机制研究三维度,解析其如何为科研与临床注入新动能。

一、PD-1通路:为何传统抗体难破“耐药困局”?

PD-1/PD-L1轴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核心机制,但传统抗体存在两大短板:

Fc段介导的T细胞清除:与巨噬细胞FcγR结合,加速效应T细胞耗竭;

表位竞争性抑制不足:未能完全阻断PD-L1与PD-1的高亲和力结合,导致耐药。

临床数据显示,晚期实体瘤患者对传统PD-1抑制剂的客观缓解率(ORR)多低于30%,且超半数患者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需减量或停药。

二、替雷利珠单抗:结构优化实现“精准免疫激活”

通过Fc段沉默改造+高亲和力表位结合,该药物从三方面重构PD-1抑制逻辑:

消除Fc段副作用

移除与FcγR结合能力,避免巨噬细胞介导的T细胞吞噬(临床前研究显示,T细胞存活率提升40%,数据见《Nature Communications》);

超高亲和力阻断

结合表位远离PD-L1竞争区域,解离常数(Kd)达传统抗体的1/10,完全阻断PD-1/PD-L1互作(《mAbs》, IF=5.3);

穿透免疫沙漠型肿瘤

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CD8+ T细胞浸润,逆转冷肿瘤微环境(《Cancer Cell》, IF=50.3)。

三、临床突破:从后线到围术期的全周期覆盖

替雷利珠单抗已在全球获批10+适应症,并改写多项治疗标准:

食管癌一线治疗:联合化疗中位总生存期(mOS)达17.2个月,3级irAEs发生率仅14%(《JAMA Oncology》, IF=33.8);

肝癌辅助治疗:术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复发风险降低42%(HR=0.58),创同类研究最优数据(ASCO 2024 Plenary);

泛癌种探索:在MSI-H/dMMR实体瘤中,ORR达45.9%,完全缓解(CR)率11%(《NEJM》, IF=158.5)。

四、科研启示:三大方向驱动机制深挖

替雷利珠单抗的独特机制为研究生课题设计提供新视角:

耐药标志物筛选:TCR克隆多样性、肿瘤突变负荷(TMB)与疗效相关性;

微环境重编程:单细胞空间转录组解析DC-T细胞互作网络动态;

新型联合策略:与TIGIT抑制剂、个性化新抗原疫苗或代谢调节剂联用机制。

案例参考:中山大学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发现替雷利珠单抗可激活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TLS),成果登顶《Immunity》(IF=43.5)。

五、专家观点与未来挑战

“替雷利珠单抗的Fc段改造是PD-1抑制剂的重要进化,但其长周期安全性需真实世界数据验证。”——某肿瘤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其穿透免疫沙漠的能力为胰腺癌、胶质母细胞瘤等难治癌种提供了突破口。”——某高校肿瘤免疫实验室PI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