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小记

      来时车上,偶然念及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那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旧毡帽朋友的船,还有那被压低的米价,仿佛就藏在这甪直的某条水巷里。而今亲至,倒要看看这“神州水乡第一镇”,是否还留着叶先生笔下的旧影。



          甪直不大,却极是紧凑。一条主街,两三条横巷,其余便全是水了。街是石板街,年深日久,石面磨得光亮,映着白墙黛瓦的倒影。巷子窄处,两人并行尚且勉强,偏又岔出几条更窄的弄堂,曲曲折折,不知通向谁家的后院。




        房屋多是旧式,木门木窗,有的还雕着花。檐下偶尔悬一盏褪了色的灯笼,风来时轻轻摇晃,像是随时要讲出一段老故事。临河的屋子最有趣,后门直通水道,石阶浸在水里,妇人蹲在那儿淘米汰菜又洗衣,水波一漾一漾的,将她们的影子揉碎了又拼起。


        桥是甪直的魂。三步一桥,五步一拱,有的平直如板,有的弯如新月。东美桥最高,站在桥心,能望见整条河道像青罗带子般蜿蜒远去。桥洞下时有小船划过,摇橹的船娘穿着蓝布衫,包着头巾,橹声“吱呀一一吱呀一一吱呀一一”,搅碎了水面的天光云影,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小镇的特色。

        保圣寺的罗汉是必看的。九尊泥塑,据传是唐朝杨惠之的手笔,个个神情逼真,衣褶如流。叶圣陶当年在此教书,想必常来。如今寺旁辟了纪念馆,陈列了他的手稿、旧照。玻璃柜里一本《倪焕之》的初版本,纸页泛黄,字迹却仍清晰,仿佛昨日才搁下笔。



      沈宅的雕花门楼,萧宅的戏台,王韬纪念馆的洋文书册,匆匆掠过,不及细看。倒是转角遇见几位画画的年轻人,支了张小凳,对着前面的石桥房屋写生。桥是老的,笔法是老的,连他们的炭笔水墨也是老的,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竟像是要把这甪直的岁月也描摹下来。

      午饭在河边小店,要了一碟蹄髈,一碟萝卜干。蹄髈炖得酥烂,酱色油亮;萝卜干咸中带甜,咬起来“咯吱”作响。掌柜的说,这萝卜干是甪直三百年老字号的手艺,叶圣陶小时候也爱吃。


          临走时,终于寻见万盛米行。门面比想象中窄小,河埠头空荡荡的,再也没有旧毡帽朋友来籴米粜米。柜台后摆着几台老式风谷机,标签上写:“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原型地”。


      忽想起那篇小说结尾一一“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但破船还要撑下去。如今的甪直,早不是“谷贱伤农”的光景,游人如织,商铺林立。唯有那河水依旧默默地流,流过石桥,流过老屋,流过叶圣陶写过的、没写过的每一个角落。



        我站在埠头,掬一捧水。水从指缝漏尽,像时光,也像那些未及细读的故事。



                何志平    文/图    2025.5.29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2月12日 晴 3°C/13°C 甪直古镇,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老家。 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
    侬家门外阅读 5,937评论 9 9
  • 很多人对甪直的认识,是从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开始的。故事就发生在甪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依旧横七竖...
    苏州的蔷薇花开阅读 4,965评论 24 29
  • 文图/应志刚 (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素布蓝衫的阿婆坐在门前的矮凳上浆洗衣裳。 一丛凌霄花从黑瓦的墙头探出脑袋,...
    文艺范流氓阅读 2,890评论 0 0
  • 端午小长假适逢五月底初夏时节,天气晴好,碧空如洗,正是出游好时机,我等亦不能免俗,辜负了这大好光阴,自驾前往甪直...
    往前走的蟹子阅读 3,034评论 0 0
  • 午后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文友一起徜徉在甪直古镇上闲逛,他们大多来过这里所以不太感兴趣了,而我是第一次来,自然很新...
    在水逸帆阅读 4,536评论 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