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听朋友说起一件事,说他的一位侍酒师朋友曾给一客户开了一瓶82年的拉菲,开瓶以后发现酒已经受木塞污染了。他一开始还挺担心,但后来发现那名客户居然没有喝出来,客户并不知道自己花了大价钱,居然买了一瓶“坏”了的酒。
不知道这位客户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如果这是他第一次喝拉菲,他会不会以为这就是82年拉菲的真实味道,甚至会不会最后把这种变质酒吹成“到底是82年的酒,具有一股淡淡霉味的年代感”?即便以后再喝到真的酒,会不会还觉得真酒才是以新充旧的假酒?
当时我跟朋友感慨:很多人的钱只是花在别人告诉你的品质生活上,而目的主要是朋友圈的照片和聊天时的炫耀。老话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但怕的是脚都不知道他到底知道不知道、知道的对不对。
2
没有独立思考,甚至假装自以为是、害怕丢脸的最后往往是真下不了台。
前两年,邀请一位朋友去敦煌自驾旅游,参观西千佛洞回来路上,看到路上有个景点叫卧佛晨光,两个人把远处的山瞅了一圈,死活看不出来哪里是卧佛。
当时我把远处的山努力往人的角度去想,山峰的高高低低还真让我幻想到一处,给朋友指着南面的山,说哪是鼻子,哪是下巴。
朋友说也太不像了,最后朋友才在另一边看了出来。
敦煌一景 卧佛晨光
当时的尴尬,真是细思恐极,不忍回首。
朋友喜欢文化游,每次旅游前后都要做不少功课。就比如那次敦煌游,他开始前查攻略、找资料、定路线,回去后还要借书、看纪录片,把敦煌文化好好研究了一遍。他做事已经形成了套路,很佩服他。
而我嫌麻烦。
3
我的朋友过得很精致,我过得很粗糙。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过得往往都不一样。而同样的一段经历,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花了时间和精力,过了也就过了,而有些人则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痕迹。如果想要对得起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又需要具有相关方面的经验,才能迭代出独到的眼光。
即便没有也可以网上查查、找人问问。如果完全蒙头去做,那可能就真的是白费了那段时间和金钱。
回想之前的旅游经历,似乎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一个景点——人山人海;心里面都是一句咒骂——出来干啥;回家都是一个感觉——累成狗了。似乎我把旅游也当成了走过场。由于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尝不出来什么味道。
也像那一瓶拉菲,会品的人,对味蕾、对精神都是一种放松,可以在葡萄酒的层次感中感受到喜悦。
而对于那位客户,是不是拉菲并不重要,甚至是不是葡萄酒都不重要,彼时可能只是需要一瓶酒,又何必呢?
4
我们似乎常常抱着一种爆发户式的补偿心理去做事情。
今年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突然要休年假了,不知道该干啥了,那就必须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吧。至于去哪里、干什么,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去。
这种感觉就好像穷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听通知说房子要拆迁,钱多了,不知道该干嘛了,看别人都买车,那就买辆好车吧!
归根结底是穷怕了,贫穷真的能限制人的想象力。
5
有时候,真的感觉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个时间太快,各领域发展太广太深,让人一眼看不到底。每天就像走马观花,时间还没怎么用就没有了,事情还没怎么做就完成了,地方还没怎么转就错过了,故事还没怎么说就结束了。
似乎什么都经不起过,而我们每天的所有目的就是去走个过场,在该在时间和地点,和该一起的人做着该干的事情。
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思考。
就像那瓶82年的拉菲,你的目的其实不是去品酒,只是补个经历,签个到。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