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悟恩居士 图|源自网络
看了电影《七月与安生》。在寒流抵达广州的午夜。
惊奇于窦靖童的嗓音居然与以前的王菲如出一辙,也惊奇于陈可辛能从安妮宝贝萧索、冷冽、清绝的文字里,拍出了一丝暖来。
虽然只是一丝,绝无仅有的一丝。
如果陈可辛的诠释是对的,那我承认我以前并没有看懂小说。当然,我相信他是对的——毕竟是安妮宝贝(现名庆山)小说改编的电影,定是得到了作者本人的认可。
也当然,因为受众的关系,影像的呈现方式势必要与文字不一样,所以剧本与小说原著相比会有些修改,以更好地呈现作者的思想,这也是情理之中。
总之,在小说里,我看到的是七月的沉静与乖巧,是安生的凛冽与坚硬,是两个人。
但在电影《七月与安生》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七月即安生,安生即七月。
当然,这是现在的我能看到的,不代表我的以后,也不代表所有人。
谁儿时都会有仗剑天涯的豪情,有恣意飞扬的蝴蝶梦。只是,有的人勇于表现,有的人则不敢表达。
13岁时的安生选择了乖张桀骜,13岁的七月选择了乖巧内敛。
安生,是勇敢张扬的安生;七月,是沉静柔和的七月。
这无疑与她们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安生家庭破裂,生活无处依托,情感没有落脚点;七月则家庭圆满,父母关爱,生活幸福。
安生找到了七月,也找到了填补她缺失的情感,从此有了命运的落脚点。这也注定了她的命运要与七月捆绑在一起:因为七月是她此生找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爱她的人。
就这样,安生与七月,成了不分你我的统一。
安生羡慕七月的幸福,但她没表现出来。七月佩服安生的勇敢,她也没表现出来。
她们情同姐妹,在七月家的饭桌上互相调笑,享受着七月父母的照顾;
她们分享彼此的一切,包括在浴缸里给对方看自己刚发育的胸。
然而,即使没有家明的出现,安生与七月也会越走越远,因为她们本就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
阶层这个词语,在安生和七月13岁时就已存在——当然,这里的阶层指的只是家境的不同,并非是宏大的社会层级——只是那时候模糊、浅淡,可以视而不见——
在我看来,安生出来在打工,混迹酒吧,被摇滚歌手撩,租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单人房里时,她依然是满足的:她对周遭的一切不以为然,也对未来抱有希望,因为此时的她还有七月。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生与七月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清晰,直到再也无法漠视。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家明,这种疏远可能是渐进的,不留痕迹的,而不会如暴风骤雨般轰然而至,让她们猝不及防。
总而言之,家明还是出现了。
知道七月喜欢了家明后,安生私底下去找他,本是为姐妹把关,没想到也爱上了他。
至此,故事开始有了狗血的苗头。
所幸剧情没有按照套路发展,与七月一样爱上了家明的安生选择了不动声色,还刻意疏远家明,为了七月。而七月,则在看到安生脖子上悬挂的家明的吊坠后明了一切,也选择佯装不知。
至此,那道本已存在的暗痕,开始显出了它的模样。
七月有了家明。安生无处安生,她仿佛又回到了没有七月的日子。
安生只是命不好。这是七月的父母说过的话。这也成为安生在经历过生活上的颠沛流离,感情上的寥落悲戚后,用来自嘲的一句话。
其实,安生的骨子里并非是那种桀骜不驯的女孩,一直以来,她只是用伪装的酷傲张扬来保护自己。
她也并不滥情,她选择离开七月去找摇滚歌手,不过是不忍看到家明和七月在一起。为了自己,或者为了他们,她不得不离开。
在我看来,这样的迫不得已于安生而言是很艰难的,也很残忍。因为她用自我流放来拒绝家明,其实也是从心底里拒绝了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被疼爱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安生真的很可怜,她的运气烂透了。
安生从小缺爱,直到遇见了七月。然而,如今七月有了家明,安生知道,她不能再依靠她了。
而爱,是安生的必需品,急需品。
于是,她开始和很多男人谈恋爱:流浪歌手、摄影师,已婚男人……
然而,这些男人不是浪荡不羁就是居心不良或者时运不济……安生累了,她想回家:于她而言,她的家,就是七月。
可是,再见到七月,再意味深长的 拥抱,再久别重逢的相聚,也不能让两人回到从前,因为时光,因为中间横亘着的家明——最起码她们不能像儿时一样一起脱光衣服泡在同一个浴缸里,并且互相评论对方的胸了。
本来,就这样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七月应该和家明结婚,安生应该再次告别七月,继续浪迹天涯。
但是,命运继续给安生开玩笑:家明要到北京发展,和七月分隔两地。家明在北京偶遇安生时恰好是她的已婚男友遇上车祸。家明为了照顾安生把她接到出租房里住,而七月居然在这时候来了北京探视,三人尴尬会面。
之后,又是浴室里,安生和七月第一次为了家明激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她们口不择言,歇斯底里,把对方也把自己不留余地地剥茧抽丝——
其实,两人都在装,区别只是谁装得更逼真,更丝丝入扣,更能骗到所有人,包括自己,而已。
其实,谁不是这样呢?有谁敢断言自己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完完全全的自我?
这次争吵后,与其说七月选择了放手,不如说她选择了直面家明爱安生比爱自己更多的事实。在结婚前的晚上,她叫家明逃婚。
于是,家明逃了。
如果剧情到此为止,也算一部带着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写实片。
然而,故事的终局,却是家明逃婚后,七月怀了孕,来找安生,然后七月产后大出血……
七月死于27岁,这样的结果,竟是安生当年以为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预言。
于是,安生在自己的小说里给七月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梦,也给自己造了一个七月并未死去的梦。
影片结尾,落地玻璃外是深沉的月色和都市的霓虹,安生站在落地玻璃前,看着落地玻璃上倒映的自己。无衔接的镜头转换后,镜子里的安生,成了七月。
安生终于找到了安生之所。她带着七月和家明的孩子,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这样的结局,也是陈可辛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唯一的一点安慰。
《七月与安生》拍得很现实。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我们每个人像七月,又像安生。大部分人都是两者兼而有之。只是展现出来的面向的多寡不同:有的人表现出来是30%七月+70%安生,有的人则表现出来是10%安生+90%七月,有的人则一半一半……等等。
有人有着诗意的内在,却用霸道与狂妄来表达;
有人表面上温吞恬静,心里却藏着恣意张扬的梦;
每个人心底都藏着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在生活的磨砺下,在人情世故的洗刷下,渐渐缩成一个坚硬而微小的核,它不为人知,甚至连自己都未可知,但它依然存在。
或许在某一个时刻,一个人,一件事就会把它引爆,然后把你从安生变成了七月,或者由七月变成了安生也不一定。
谁知道呢?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或者说,人本来就是一个多维的矛盾体,就像儿时玩的魔方,会随世事不停地旋转、变换、重组、建构成各种各样的组合。表现出来,就是我们不同的性格的表象。
也正因如此,人不应该对变成这一刻的自己而感到懊恼甚至愤怒,而应该坦然接受——因为你的现在,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在潜意识里作出的选择。
看透了,不过也就是:未曾经历的,你总会臆想其难以抵抗的华美与光芒,正在经历的,你则会深感其难以砥砺的焦灼与痛苦。
无论是安生还是七月,都是我们灵魂的住所,既来之,则安之。
此外,《七月与安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安生与七月一样走向和解。如同电影里说的: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这说的,何尝不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何处安生?过好当下,即是安生。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为人,不过是一次长则百年,短则数十年的体验,做好自己,过好当下,便好。祝福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