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先生传之旁识二则

陈寅恪先生


蒋天枢先生著《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近日借阅《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一册,读其中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一篇,有两点心得,略述于下:

      传中记曰:“先生在读《高僧传》时,别有论译经传播事业者:据《高僧传》前三卷,译经门正传及附见者凡六十三人,而号为天竺人者仅十六人。而此十六人中如摄摩腾、竺法兰、鸠摩罗什等,或本人之存在不无可疑,或虽源出天竺而居月支,或竟为龟兹人者尚有数人。然则自汉明迄梁武四百五十年间,译经诸大德,天竺人居四分之一,其余皆剡宾、西域及凉州之人,据此可知六朝文化与中亚关系之深矣。”

      案:寅恪先生治史,惯于小中见大,此其一大特色。因其“小”,即于细微处、人所不经意处,见出史实之真,故读寅恪著作,往往如临历史当时之境,好像亲历者、过来人的忆往之言。因其“大”,即结论往往有关于所述历史社会文化的总特征或总趋向,故读者总能领略到一股居高纵论风云的豪气。此段短短的转述,正是寅恪一贯作风。

      传中又曰:“(寅恪)又云:间接传播文化,有利亦有害:利者,如植物移植,因易环境之故,故可发挥其特性而为本土所不能者,如基督教移植欧洲,与希腊哲学接触,而成欧洲中世纪之神学、哲学及文艺是也;其害,则展转间接,致失原来精意,如吾国自日本、美国贩运文化中之不良部分,皆其近例。然其所以致此不良之果者,皆在不能直接研究其文化本原。研究本原首在通达其言语,中亚语言与天竺同源,虽方言小异而大致可解,如近世意语之于拉丁。按《出三藏记集》卷八僧睿大品经序谓: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盖古译音中如弥勒、沙弥之类,皆中亚语,今日方知。足证当时实此类之经本。然其所译,仍大抵是梵文,犹天主教人赍译诸书实皆拉丁之本,而音译名字犹存法、意土音也。由此可知中亚人能直接通习梵文,故能直接研究天竺之学术本源,此则间接之害虽有亦不甚深也。至其利,则中亚大、小乘俱盛。大乘盛于和阗,如朱士行在于阗,为彼地小乘所嫉,然实于其地得放光般若梵本,又经于阗僧无罗叉等之翻译。至东晋法显《佛国记》云:于阗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也。则于阗必已盛弘大乘。今所发掘区域,于阗近旁多大乘经典;而天山北路,小乘夙盛。卑摩罗叉,十诵大师,先在龟兹,弘阐律藏。玄奘《西域记》:屈支诸国皆说一切有部。今德人发掘库车诸地,所得有部律本甚多。可证六代李唐小乘之学行于天山北路,旧籍所记良不诬也。”

      案:输入外来文化,须兴利除害:一是不失精意,从“小学”做起,通习外来语言,入于此文化之中心内核,故寅恪于语言工具特所注意;二是以本国文化为背景,融通外来文化之主流、旁流,主干、支节,大宗、异门。一文化在本民族,往往受宗教、政治、民族等等势力的影响,或互不相涉,或各有敌意,或根本对抗。一文化便不成整体,而成各有局限的门派,各门派门户隔绝,立言树义,范围狭隘,各堕一边。而一文化输入外民族,则上述局限尽消,整体意蕴反而清晰,再加与当地固有文化结合,往往开出一个新生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日借阅《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一册,读其中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一篇,有两点心得,略述于下: 传中记...
    南风之薰专栏阅读 2,241评论 0 4
  • 今天跟哥们聊了一个话题,我说:“你说,一个人在身上没钱的时候,又有他的一个朋友喊他出去玩,如果是你,你会出去么?”...
    王光磊_滁州阅读 1,781评论 0 1
  • 【日精进打卡第15天】: 姓名:余成杰 公司:贞观电器 盛和塾《六项精进》224期学员 【知-学习】 《六项精进》...
    余成杰阅读 968评论 0 0
  • “十三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提高质量与效益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
    柏闻_0d73阅读 3,942评论 0 0
  • 今天不经意看到推送消息“济南女大学生凌晨坠亡”,点击详细阅读后了解到,是山东济南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在凌晨跟...
    一六行阅读 1,50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