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现象中的本质,不经意就会被忽视。信息面前,“人皆有盲”。盲的程度,与世界观的“清明”程度、被观信息的质量相关。特别需要辨别信息,“兼听则明”,完善和建设自己的世界观。信息,成就人;信息,害人;态度决定一切,智慧决定态度。
本文需要的基础文档:《加速累增原理——人和人的差距可以有无限大2.0》,关联度1/10;《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观点是最小粒度并有四大特性》,关联度2/10。
1. 又从《盲人摸象》说起
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百度一搜就有。
摸腿的说像柱子,摸耳朵的说像扇子,摸肚子的说像墙,摸尾巴的说像蛇。显然,他们都已经知道了一部分柱子、扇子、墙、蛇的本质,并以这些为参照把感知到的新信息表述出来。他们都是“片段式正确”。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见过大象、现在失明了的盲人在场,他会怎么样?他会笑得满地打滚!然后,他会被其他盲人群殴,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惹了众怒:你们都错了!
这时候,如果还有一个见过大象、见过盲人、现在失明了的盲人在场,他会怎么样?他会静静地听着这一切,偶尔扬扬导盲杖,虚虚实实地说:别打了!别打了!他知道这一场打免不了,结果也不会很严重,前几次就是这样。
这时候,如果还有一个动物学家、现在失明了的盲人在场,他会怎么样?他嗅着气味,摸到了大象的粪堆,用手细细捻开,甚至用舌尖尝了尝。漱完口,他站在那里,静静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亚洲象,二十岁左右,公象;食物中草和树枝太多了,要多喂一些水果。最后一句话,是转头对饲养员说的:饲养员背着水果正在躲大象呢——要不然大象会抢!
以上,就出现了四种人:没见过、有见过、有眼界、有见识。各自有各自的“盲”。
2. 人人都有信息盲点
信息盲点,就是错漏的信息点。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部分,大部分只有被动才能发现:没有外力帮助自己很难发现。
首先,信息沟通是间接的。“想-说-听-想”、“想-写-看-想”各四个环节,决定了信息沟通的间接性。其中还假设了“介质无干扰”条件,否则就会更复杂甚至陷入不可知论当中。“间接”的过程中,丢了多少信息?没有人知道,甚至是知道有信息丢失的人也不多。明确地说:存在信息盲点。我写的文章,从来不敢保证没有缺陷,只有战战兢兢力求“观点正确、表述完满”;请别怪我的文章太长:短文章,难完满。
其次,阅读时的选择性偏差,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同一篇文章中的信息点,总是有特别关注的、不太关注的、完全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获取的一瞬间,盲点就有很多了。
最后,信息的理解、吸收与记忆,这就更复杂了,按照结果归类来说就有:懂了的,不懂的,半懂的,不懂以为懂的,懂了以为不懂的,以为没关心实际已经记忆了的,以为没在意实际上加强了已有观点的,……,等等。这时候,盲点就更多了!
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世界观作为参照,来观外界信息。不存在完满的世界观,也不存在完满的信息;用“不完满的世界观”,来观“不完满的信息”,存在盲点就是必然的,所以说:信息面前,人皆有盲!有的人盲的不是很厉害,有的人盲得很厉害。盲的程度,与世界观的清明程度和所观信息的质量相关。
要想盲得少一点,一方面只有努力建设自己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努力去识别信息。
信息污染,如果不纠偏,单极化发展的速度,是超乎人的想象的!有理智的人,“兼听则明”,会靠外力修正和完善观点。信息的吸收和世界观的建设,很多点或线都符合“加速累增原理”:超速地偏向或正确。
同时毕业的人,因为多样性原因和加速累增原理,会导致短短时间内,世界观的千差万别。三年不交流的同学,再见面时,很多都有陌生感了:世界观已经大大不同了。整体来说,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不同;就某些观点来说,肯定是有强有弱;极少的观点上,存在冲突:谁对谁错?是否该互相融合?还是要争个你死我活?还是从此陌路?很复杂,有创意,还没写。
盲点的消除,基本上都要靠外力,也就是新的一轮学习。只靠自己想、靠举一反三,有些可以消除,但大部分很难:给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讲清楚大象会很困难,更别说靠盲人自己来补全“大象”了。间接抽象,比直接抽象难很多!
逻辑,可以巨大地提高自我盲点消除能力:很多事情是可以推论的,但是不保险。也可能是我不够自信。我每次推论出来的结果,都要找AI问问:这个推论有没有缺陷啊?如果AI回答:很完美,我就赶紧再去百度验证一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动物学家的盲点:这是一次大象迁园,这头大象晕车!只能走着去。在路上,逮着什么吃什么,草和树枝就偏多了。但是,饲养员又不能给大象喂太多水果,因为吃饱了再走路,对大象身体有影响!所以,水果主要是用来引路的:要不然大象就跑去乱吃东西了。饲养员,是一个隐藏的、在另外一方面有见识的专家!
3. 观点的四个等级就是信息判别时的四种方式
四种情况,就是观点建立时的四个等级,也是判别新信息的四种方式。
没见过,就是“少见”。好奇,多怪,被吸引,陷入,深度参与,……。不多说了,展开没什么意思,还会得罪很多人。没见过,不见得就要见,《凡是录》中会说明很多不需要见的信息。
有见过,已经知道表象了,甚至掌握了表象级的大部分本质,至少有了对“是什么”的分辨能力。
有眼界,不仅仅知道了单个对象的表象级本质,甚至对关联事件、发展过程、结果方向等方面,都有认识了。在信息点广度方面,有突出之处。广度,可以归纳为“有什么”。
有见识,广度上不一定比“有眼界”广,但深度上,肯定比“有眼界”深。已经向“客观级本质”方向前进了一步甚至多步,是真正的“专家”,是知道很多“为什么”的人。
信息判别时怎么应用?
自知:我的这个观点,是哪一级?哪些需要加强和完善?总算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了!从哪里获取信息好?
他知:这个标题?是我需要的吗?有点兴趣!这篇文章在哪一级?核心观点是什么?完备性如何?自证性?未尽性?咦,似乎可以看一看嘛!
4. 总结
始终告诉自己:信息面前,人皆有盲。这样,能够保持对信息的警惕心,同时会逐步建立主动识别习惯。
我的世界观,走向清明!主动地去完善和建立观点,比被动建立有意义:我的世界观我做主,我的生命我做主。
兼听则明,“我做主”不是封闭的,“我做主”中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开放是怎么实现的”!人皆有盲,正确的多学多听多交流才能消除盲点。盲点,就是自己一个人很难发现的错漏信息点,大部分要依靠外力才行。寻找周围可信任的信息源去依靠,去问、去听、去看。
有的人,初始观点被人轻易植入,又骄傲地选择了只身前行,所有不同的就是不信的,轻易地走向了极端,最终走向了绝路。观点植入,比想象中的简单,尤其当观点处于“没见过、有见过”阶段时更容易。
信息,成就人;信息,害人。
态度决定一切,智慧决定态度。
努力不盲!
(作者寄语:专注于世界观研究和学习,内容涉及“做我观、做人观、做事观、做雄观”,助你世界观清明,一路超越。文章全是原创,禁止盗版,请评请赞。世界观研究和学习,是个大课题,请积极参与,转发;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常见站文集较完整,我观世界观,2023-10-09,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