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 旭;摄影:水梅子、锦玥】
上善若水……
“锦江”,流淌历史的母亲河从远古缓缓而来,诠释着古蜀因水而兴的绚烂,孕育着烁金的记忆。秦时李冰凿二江双过郡下的清江南河段更因“濯锦之江”的美丽传说而负誉不衰。一段“锦”的文明自人皇时代源起,滋养生息,赋予了多少历史文化的浓厚底蕴。
“锦”,其价如金之帛,是为品流上乘之丝织品。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其中蜀锦渊源最深,质地韧中见柔,色彩纯中有艳,光泽分外鲜亮,于两宋时期名冠天下四大名锦之首。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氏以智慧之方,取蚕娘贡丝织成帛品,后术传民间。成都的丝织业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有史考证,3000年前的古蜀一带已产丝帛,形色质地上乘,工艺与锦无二。至东汉,蜀中丝织之术更趋成熟,品种发展到纱、罗、绫、绅、锦、绢等十余种,尤以锦最为上品。其锦采用单色纬线和多色经线以“经丝彩色显花”的方法一梭织成,底蕴单纯而不失明艳,图案精美又与底蕴丝丝入扣、互为调和。当朝于古百花潭一带专设锦的生产管理机构,曰“锦官城”,所产之帛冠以“蜀锦”,名声远播。成都亦以“锦城”之名享誉千载。
据《蜀·张飞传》记载,刘备攻益后,将蜀锦作为宫廷重要赏赐之物恩赐张飞、法正、关羽、诸葛亮各千匹。蜀汉亦赖输出蜀锦维持军费,故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乃始有之。诸葛孔明为此感言而赞:“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魏文帝曹丕亦有“每得蜀锦,殊不相似”之评价。
山谦之《丹阳记》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南朝刘宋时,蜀锦之术始出川,移工百人至南京“锦署”,东南丝织业亦因此趋于发展。后在蜀锦底蕴纯和的基础之上,结合江南民风民俗,另辟蹊径,开创出灿若云霞、轻若无物、名满天下的“云锦”。
唐以来至五代期间,蜀锦发展再有突破。《五代史》记载,唐庄宗灭蜀,缴锦五十万匹之多,足见蜀锦出产之富。智慧的古蜀人又根据古法织造的“落花流水锦”创出著名的浣花锦。此锦采用平纹和缎纹显水曲、浪花之形,复于上织成落花图案,凸显溪水荡漾,花浮溪间格外生动,再经浣花溪之水濯洗,更添锦之神韵。
史至宋代,蜀锦再履盛极之境。《宋会要集稿》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载:“宋初平蜀,移成都锦工数百人至京师,于城东南新创机锦院。”同为四大名锦的“宋锦”由此诞生。其工艺变蜀锦单梭织法为双梭交织,以“彩纬显色”独创出“纬锦”织造之术,其锦面色彩丰富,亦成为冠绝古今之圣品。元丰年间,成都府效仿东汉锦官之制,于府署以东建锦楼,蜀锦生产规模再次扩大;南宋建炎三年,因北抗拒金,需以蜀锦交换作战用的军马,朝廷便于成都应天、北禅、鹿苑三寺分设锦场,后与北宋锦楼合并为一,锦场之规模宏益,产额益丰,花色品种亦日益翻新,殆极一时之盛。
元代以后,蜀锦织造之势江河日下,明末兵燹更令其几濒绝迹。至清康熙之年,滇之锦工几人归蜀,方令蜀锦重于成都复苏。后虽恢复了天孙、万字、云龙、芙蓉等品种,然古法之术失传多矣。尽管如此,宣统年间的南洋劝博会上,蜀锦仍荣获特别奖,蜚声中外。时至今日,蜀锦文化之绚丽,锦水锦城之魅力,仍为人们所乐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