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设计专业常年蝉联全世界第一名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也逃不过全球疫情的影响,把 2020 年的毕业展搬到了线上。
在这场虚拟毕业展览中,共有 850 名来自艺术、设计、建筑、传播等专业的毕业生参展,每个人都有独立的页面来展示他们的毕业项目。
尽管线上展览无法完全替代现场参观时的感受和震撼,但在看过这些作品后,还是会惊叹于这些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们的才华。
他们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充分的融于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里,留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的震撼,还有许多未尽的思考。
这期我们挑选出6部来自于不同专业的作品,跟大家一起欣赏和畅想一下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1. Mailbox (邮箱)- Danyang Liu
中国的跨学科艺术家/设计师Danyang Liu的作品是对数字时代的死亡和仪式的探索。
我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最初,我们只是在网络上表达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和感受,但是逐渐地,我们被自己创造的“数字化身”所重塑。
数字媒体的发展不仅逐渐隐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对周围人死亡的体验。
根据研究,50年后,死去的 Facebook 用户会比活着的用户多。脸谱网将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数字墓地。而我们过去的社交媒体记录可以被认为是数字化的“灵魂”。
受大卫 · 伊格曼的《死亡开关》的启发,Danyang的作品想象了一位数字居民的精神“死亡”。Danyang从调查现实世界中的死亡开始,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寻找死者存在的痕迹。
Danyang将死者的身份转换成匿名的人物角色,并通过将他们的帖子与 Facebook 时间轴上其他用户的相关帖子联系起来创建对话。这种不真实的联系强调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弱关系。
2. Airmoto - Kevin Chiam
新加坡的工业设计师 Kevin Chiam 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不止存在于地面上的露天环境,事实上,地下交通(地铁)里的污染要比路边空气严重得多。
受到大自然利用雨水来净化空气的启发,Kevin Chiam 设计了一款可穿戴的空气净化器 Airmoto。
这款空气净化器可以通过内部探测模块感应到人体和地铁的运动,并通过 Wi-Fi 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核心模块,然后释放带静电的水蒸汽。
通过这些水蒸气与空气中的污染悬浮颗粒结合,形成大而重的聚集物落到地面,随后用拖把或扫帚清除即可。
Airmoto 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戴在胸部附近可直接通过 Airmoto 释放出的蒸汽云净化个人呼吸的空气,保障个人身体健康。
还可以放在包或鞋上,减少因走路引起的 PM 扬尘,扩大净化面积。
这款精致小巧的空气净化器,不仅能让使用者少吃土保障身体健康,设计本身也极具时尚感和科技感,作为一个时尚单品也毫不逊色。
除了个人佩戴,它还可以安装在地铁的通道、出入口等位置。
不仅解决了扬尘问题,还可以形成蒸汽幕来阻挡污染物扩散,并利用活塞效应来净化空气。
3. Grandma Exercise I (祖母练习 I) - Constanza Valderrama
来自智利的摄影艺术家 Constanza 致力于通过不同的材料实验,将图像和材料相互融合而达到不可重复的效果,从而突破摄影的局限性。
此次毕业展的系列之一《祖母练习 I》,Constanza 用一次性便利贴重构自己已故祖母的肖像。
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记忆便利贴”从墙体脱落,向观众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症对老年人的打击,并反思记忆的脆弱性。
由于物质材料的变化,产生了图像和墙之间的对话:图像、材料和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共鸣。在这里,墙上的白色空间也成为了作品构图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的呈现,以及随着便利贴的散落而带来的时间转换,使得这种对话具有了一种动态的、转瞬即逝的特质。
4. Stop Time by Smashing Clocks (通过砸钟停止时间) - Lowena Poole
环境污染问题正为人类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除了气候变化,地球的土壤健康也处于危机之中,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和表土枯竭皆已成为现实。
为了揭示人类和土壤的关系,纪实摄影艺术家 Lowena 的作品展示出了原本隐藏在地表之下、错综复杂的事物,探索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反映人类污染对生态的破坏。
Lowena 使用红外线胶片记录废弃的垃圾填埋场,展示了由于人类污染,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红外线辐射的存在。
同时,Lowena 还将自己的镜头转向了土壤中的神秘家族 —— 真菌。
真菌菌丝体的网状分支被称为“地球的自然互联网”,不仅可以提高植物间的互相联结,菌丝网络还可以通过分解为土壤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结构。
Lowena 将这些平时隐藏在地表下、不被人所察觉的物种用特别的技术拍摄下来,展示了这个隐秘的王国对于地球土壤的健康和再生是必不可少的。
5. Horizons (地平线) - Eva Lili Bartha
你会穿液态玻璃制成的数码服装吗?
如果你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自定义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可以同时生活在现实和虚构中,你会为自己建造什么样的宇宙?
有着硬核的应用数学背景的时尚设计师 Eva,一直致力于将 AR/VR、游戏化互动、虚拟环境中的多感官体验等新兴技术和时装设计相结合,旨在鼓励时尚界减少材料废弃、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并重新发明时装和穿着的概念。
作品《地平线》探索了时装设计未来的种种可能性,通过“实体-数字外观配对”来减少 50% 的实体服装外观。
在作品中,Eva 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包罗万象、存在着无穷无尽可能性的数字体验系统。数字设计的服装可以被“穿”在身上,通过混合现实的头戴式显示器(如 Magic Leap)实现数字服装在实体的可视化,而软体机器人的服装面料则可以提供身体的触觉反馈,这样就可以将数字服装的运动轨迹同步,实现数字服装“真实存在”的感觉。
用人话解释一下:就是可以把 QQ 秀还有游戏里的各种皮肤在现实中穿起了!
想想还有点炫酷呢!!
6. Sea of Tenderness (温柔之海) - Sean Tseng
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傍晚,我独自坐在海滩上。一束棕榈树站在我旁边,优雅地摆动着,仿佛在随风舞动。一望无际的深海就在我的面前。海风在我的皮肤上荡漾,我完全沉浸在这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空气中。天空是蓝色的,点缀着成群结队的云朵,其余的都是清澈的粉色和浅橙色。”
在台湾艺术家 Sean 的摄影和装置作品中,人们总会感受到无尽的美与和谐,他利用自然世界中的光线、影子、徐徐吹过的风、透着倒影的水洼、以及树叶间的间隙,不断地唤起观众脑海深处对自然的美好记忆,同时在一方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无限的世界。
在《Sea of Tenderness》这部作品中,Sean 使用了他在装置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工业化材料,并将它们排列在一个物理空间中,通过静物摄影的方式,寻求物体所创造的语言与光影交互之间的平衡。
当把三维物体放入二维空间中时,物体的形式变成了形状和颜色的表现。这种表现创造了一种细微的移动和差异,以此,在有节奏的摄影空间中产生了一种空气流动的循环感觉。”
"云展览”正在从小众走向主流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云展览”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展览形式。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改变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否会像快递、外卖、手机支付的普及一样,彻底颠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云展览”势必会影响大量作品的观感
除了那些原本就紧贴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很多作品在强行搬到线上后,展示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比如绘画、雕塑、装置等需要去现场感受的作品,被翻拍成一幅幅二维的照片,陈列在屏幕上,原本艺术家希望与观众之间建立的情感共鸣,因此被硬生生地扯断。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观众,这都是一场无可挽回的“错过”。
“云展览”大大降低了观展的门槛
不可否认的是,线上展览极大地降低了观众的观展门槛,人们不再受限于地理、交通、时间、空间等一切物理因素,甚至也可以排除,因为“觉得自己看不懂艺术而不愿去现场观展”的心理因素。
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更长久、甚至“永久”的触达到更大群体的观众。互联网的扁平化和即时性,让艺术终于可以不再困囿于一小群精英人士的自娱自乐,而是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图片上传中...(image-5e35ab-1602748827451-0)]
“云展览”是一场对艺术从业者的挑战
对于艺术界从业人士而言,“云展览时代”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探索,互联网同时拥有的“碎片化”性质是横在艺术家和策展人们面前的一条深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和策展能够不断吸引网络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许是最难的一件事。
“云展览”,才刚上路呢……
在“云展览”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等待着所有艺术人去回答:
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创作形式和方向是否会因此而产生改变?
新媒体艺术是否会弯道超车成为未来艺术界的主流?
观众对这种新的观看体验是否准备好?
……
未来不可期,但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关注公众号“ArtFocus焦点艺术”! 来看更多「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还有更多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分享!有酒有故事,就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