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7日,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今年的高考(春考)作文题是: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上海语文人感到难过。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上海,理应在课改、教改与高考改革上也起到先锋示范作用。但是,很遗憾,这样的高考作文题恰恰说明,上海out了。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反复强调,语文课程评价要重点考查学生“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能力”,并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未来考试的题目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新高考命题的导向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尤其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对照新课标的上述导向,很显然,上海的春季高考题穿破鞋走老路,没有发挥在高考命题上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上海有一批以王荣生、郑桂华为代表的学者,站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理论高地。过去十年,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研究的星星之火,也是从上海蔓延开来,渐成全国燎原之势。而2019年上海出了这样散发着陈腐守旧气息的作文题,情形再明朗不过了:理论的阳光照不见上海语文高考改革那间铁屋子。至于为什么照不见?是没有阳光?不是,阳光灿烂着呢。那为什么照不见?问题基本上出在铁屋子上。期间的原委颇耐人寻味。而这在全国都可能是普遍现象。搞写作教学研究的专家指导不了高考命题,是理论的不幸,更是体制的不幸。
第三,我一直以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大规模考试中出猜谜式、隐喻式的作文题,脱离具体语境的隐喻,如“像山那样思考”“你在做,我在看”“海,蓝给自己看”,可以有无数主观的解读,这些解读也很难分出对错优劣,更何况,学生在具体解读中会掺入个人经验、态度、逻辑以及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一个隐喻式的作文题,可以有多样化解读,而学生的文本尤其是叙事类文本,也存在多元的解读空间。当这样的多元解读放在高考动辄几十万考生的庞大数字中,它就呈现为爆炸性的写作方向。而作为标准化考试典型的高考,在作文阅卷的时候又不得不制定统一的、严格的评分标准来控制误差,所以即便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样的隐喻,阅卷组织者也不得不在“无限可能性”中列出一二判定为最佳或较佳的“思考”,作为标准指导阅卷。从这个角度说,隐喻式高考作文题对考生来说是非常残忍、非常不公平的:明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可等你到了罗马之后却被告知,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那时候,我估计考生心里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尼马,早说啊!
第四,在众多隐喻式的作文题中,有些题目立意的发散性略窄,相对就容易写一些,如“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看就知道该写“绿叶与鲜花”的主配关系;但有些题目,简直是“烂泥潭”,故作深沉似是而非不知所云玄妙莫测,看了真想把试卷给撕了。好,让我们平复心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上海的这道高考题——“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想晒太阳,首先你得自个儿走到太阳底下”,其强调的重点落在“步入阳光的能力”,隐喻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隐含的道理是“只有积极进取,才能享受温暖幸福”,或者说: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主动追求”。如果是这样的立意,我就搞不懂,命题先生,干吗不直接说呢?你是嫌这样的立意过于平庸或庸俗,而换一种文艺范以假装深沉?
当然,除了显而易见的立意的平庸之外,这道题目可能还存在一些逻辑的硬伤。第一,这句话背后隐含的假设是:你晒不到阳光,对不起,怨你自己无能。你不幸福,因为你没有去追求幸福。在这种逻辑下,个体成了一切不幸最根本的原因。照此逻辑,你因贫失学,怪你自己啰,你没有发家致富的能力;你被家暴,怪你自己啰,你没有离开婚姻的勇气;你抑郁跳楼,怪你自己啰,你没有自我疗伤的能力;你创业失败,怪你自己啰,你没有精准投资的能力;你在雾霭沉沉中吸霾,怪你自己啰,你没有飞向蓝天的能力!
第二,步入阳光,仅仅是晒到阳光的第一步,步入阳光,未必就能生活在阳光里,更未必能一直生活在阳光里。所以这里还隐含着起点决定论,而忽略过程,忽视过程中人的可变性和决定成功因素的复杂性。比如,我刚走到太阳底下,忽然乌云蔽日;我步入阳光,但是我停滞不前,光影流动,我不动,我也很快晒不到阳光。在共享单车最火的时候,戴威携ofo杀入市场,他“步入阳光”了吧,可转瞬间,ofo挣扎在垂死边缘,他“在阳光里生活”了吗?相反,有些人失去了“步入阳光的能力”,如老弱病残等,但是,他们也能在阳光里生活,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博爱与无私、慈悲与悲悯,也许更值得倡导。
第三,“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话对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步入阳光”能力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在这个社会,那些有能力寻觅阳光、步入阳光的强者,往往自己就是光源。积极进取确实更能创造幸福,享受幸福。但我们千万不能传递这样的价值观,“不幸福是源于无能”,所以。“不幸福活该”。这个社会有很多缺失“步入阳光能力”的人,他们更渴望在阳光里生活,我们能否因为一句“你无能,你活该”就转身走开?
所以,一句看起来充满正能量的话语,仔细推敲,还是有很多漏洞。这些漏洞,日常说说也就罢了,但放在高考中让几十万考生琢磨其中的深意,并不妥当。
高考作文命题,还是先认认真真学习新课标,要么拟一个任务型写作题,要么向新加坡那样,拟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简单单的思辨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选择终身单一职业是否现实”,没有隐喻,无需猜谜,绝不是烂泥潭——一眼望不见深浅。
这样的题目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