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还在租房子住,室友是个会做饭的姑娘,她每次炒鸡蛋时都会在蛋液里面加点水,我就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她从小就看她妈妈这么做的,所以她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就应该这么做。
而且听我室友讲她妈妈曾经做过厨师,作为做饭小白的我而言,立马觉得炒鸡蛋时在蛋液里面加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也照着做了。
后来,室友的妈妈过来玩,我就当面道谢她的炒鸡蛋秘籍,结果室友的妈妈说,我现在炒鸡蛋时一点水都不加啦,因为过去家里条件差,向鸡蛋液里面加水就可以让炒出来的鸡蛋量看起来多点。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要遵从一些规则?那些规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境下会有这样的反应?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懒得去思考,更多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遵从直觉反应,因为这样最省事,这也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在写在基因里面的密码。
心理学家用猴子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证明了约定俗成的规则有多么可怕的力量。
心理学家把三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而笼子的中央挂着一串香蕉。
心理学家设定了一个规则: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被电击。
很快,猴子们就学会了,拿香蕉是一个会给猴子群体带来麻烦的行为,所以只要有一只猴子试图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制止它甚至将它暴打一顿。
久而久之,当三只猴子都学会这一规则的时候,心理学家用一只新猴子来替换掉了其中 一只老猴子。
这时候,你可以预想到两个结果:
第一,新猴子会去拿笼子中央的香蕉;
第二,两只老猴子会制止甚至殴打它。你看,即便已经没有了电击惩罚,新猴子也很快意识到了:“拿香蕉是一种禁忌。”
实验就这么周而复始,一只只新猴子被放进来,替换掉了以前的老猴子,猴子换了一波又一波,但香蕉不可以拿的“习俗”,却能始终在猴子群体当中保留了下来。
只要谁敢去拿香蕉,就会遭到另外两只猴子的攻击,虽然新猴子并不知道,香蕉为什么不能拿。
那你肯定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说,这就是社会规范的起源。
怎么理解社会规范呢?
一方面,为了适于生存,我们在头脑里保存了无数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这些规则,能快速地、有效地知道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会称赞他人的衣服好看,而不会指出他的门牙上挂了一丝青菜,
另一方面,我们很少去探究每一条规则背后的逻辑和它适用的情景。我们只是简单地,将这些代代相传的、已经固化的思维模式,应用到现在告诉演变的社会中,以至于我们做出一个有一个愚蠢的判断。
比如问你一个问题:假设你去买彩票的时候,你会认为,彩票上的号码是“5555555”的中奖概率更大呢?还是“3485163”的中奖概率更大?
显然,你的直觉告诉你,你不会认为“5555555”的概率更大,因为它听起来太巧合了。
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讲,这两个数字中奖的概率其实是一样大的。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就曾说:人都会假定自己的思维是理性的,但是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坐着很多自认为有道理、有逻辑、有理性的事,但实际上,我们依靠的往往是自己的直觉。
我们的非理性直觉通过以下案例可以看得更清楚。
例子1: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买低价股
低价股票,一万元能够买两千股,甚至买三千股,很划算;一万块钱,如果只买十股,看起来不划算。
但是买股票是总的资金投进去,按百分之多少的涨幅和跌幅来决定你的收益和损失。
股票市场永远是10%的真正聪明的人来赚那些90%自以为聪明,但其实很傻的那些人的钱。
例子2:到底先救哪个岛?
一个岛上有1000户居民,有90%的房屋被龙卷风摧毁了。还有一个岛上是18000户居民,有10%的房屋被摧毁。
我们本能地反映,应该去就90%的房屋被摧毁的那个小岛。其实那个岛被摧毁的房屋只有900户,而另一个岛屿虽然只有10%的房屋被摧毁,却有1800户。人数是前一个岛的两倍。
例子3:冰淇淋效应
我们选购冰淇淋的时候,往往喜欢那种又细又长的小蛋筒,上方还盛着高高的螺旋式的冰淇淋。看上去好,看上去多。
那种又粗、又扁的,大蛋筒的冰淇淋,量更多,但我们不愿意买,因为看上去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