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静不下心来看书。偶然瞥到书架上的《看见》,那是姐姐买的,我之前拿来我房间,想到有时间可以看看,但一直没有看。突然之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能让我静下心来读,于是拿来直接开始看。
通常我看书都是先看序言,再看正文的。这次我没有这种耐心了,直接开始看第一章。
柴静的文字非常跳脱,没有非常强的叙事逻辑,但是有很强的画面感,意外的好读。每篇文章由一个个小部分组成,每个小部分像是自己写日记,也像是跟朋友聊天讲故事一样,满满的回忆看着让人感觉亲切、真实。人真实的生活和回忆就是像这样一个个没有非常强的联系的小故事组成的吧,我想。零散,但是完整地拼接成我们的真是生活。
晚上睡觉时,想起那跳脱的文字,我想到了古龙。印象中古龙的文字也是像这样跳脱,但是非常画面感很强。我不知道柴静是不是喜欢古龙,更不知道她是否有模仿古龙的文笔,但总是感觉熟悉、亲切。
看完第一篇文章,回过头来看序言。柴静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了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以及书名取“看见”的原因。看着这序言,又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钱先生的那篇序言篇幅更短,短短数百字,将人生比作一部大书,将自己的文章比作人生这部大书边上的批注,因此书名叫“写在人生边上”。那篇序言实在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序言,简短而精准。《看见》的序言也让我有这种感觉。
之后又前前后后看了几篇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倒数第二篇文章,讲的是她与她“新闻调查”的同事的故事。人家说她脾气不好,太偏激,虽然人很好,但是不好相处。她之前一直没有意识到。
读大学时,有人告诉她,“你挺容忍的,但你心里还是有委屈。”后来有人告诉她,“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是让那个人在心里头。”不是忍耐,不是容忍,而是和解。领路人陈虻告诉她,“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后来她自己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她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看到和解,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中失去双腿的阿甘的前长官。出身军人世家的他,已经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却在战场上失去双腿后被阿甘救了。之后,他满腔怨恨,咒骂阿甘、政府、上帝,过着颓废的生活。不过他幸运地再次遇见阿甘,并在阿甘的帮助下,走出困境,重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阿甘说他与上帝和解了。
柴静的这本《看见》也记录了她自己一路走来,慢慢与他人、与世界和解的历程。有时候,她可能没有刻意地想要改变,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到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