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容易感到满足。哪怕是临时起意,时间有限,再加上天气不美丽,这些都丝毫未曾影响到旅行的体验感。总得来说,此行两天两晚的厦门之行,可谓不留遗憾。
去之前同事问我,是不是去看海。而当我不假思索地点点头回应后,同事却告诉我,厦门的海没有看头,要看海还得去三亚。
我后来想了一下,“要看海,去三亚”这话一点问题没有。而至于我是不是单纯为了去看海,在飞机落地之前就连我自己也不清楚。看肯定是要看的,至于看哪些?怎么看?就得看天意了。
作为一场临时起意的旅行,在订飞机票的时候,我显得过于果断了。周五中午飞厦门,周日晚归落地,毫不纠结,仿佛骨子里与生俱来就有这种优秀品质。而至于行程,我是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没有,而是没想。
直到飞机票出票后,我才想到说参考一下天气。不看还好,一看便觉后悔不已。除了周五阴天不下雨外,周六周日都有雨。于是,出发前几天,我一天不知要看多少遍天气预报,从来未像那般期待天气预报不准确。
可就在出发去机场的路上,我好像突然释怀了。开着小车,听着音乐,心情说放松就放松起来。是啊,旅游的意义在于轻松,怎可让这些不可控的细枝末节来干扰我的快乐。
晴天有晴天的美,而阴雨天有阴雨天的韵味。旅行重在身心体验,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对天气的无可奈何都会干扰到旅行者的真实体验,都是对旅行本身的不尊重。
事实上,天气也总变换莫测,譬如上午的时候天气预报还显示着多云,而下午飞机落地后竟意外收获了大好的晴天,即便是下午四点多的太阳也丝毫不掩锋芒。
问了出租车司机才知,海岛的气候总是这般阴晴不定,“东边日出西边雨”再真实不过了。
这来之不易的暖阳,就这样毫不吝啬地洒在集美学村的各个角落,而想要在海边看日落的我,就近选择了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
先是沿着鳌园路走走停停,一边放眼龙舟池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一边欣赏着“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既不乏传统中式建筑的古色古香,亦不乏西方建筑的恢宏气派。
走近嘉庚先生故居时,已然过了开放时间。虽不能将园内旧时光一览无余,却也伫立在入口处注视良久,既然有文字来诉说故事,心灵去感受力量,那么眼睛便只管感受当下所闻与所见吧。
随后,我依旧活力满满地穿行在集美学村对岸的步道上,就像来时一样,喜悦丝毫不减,而来时的风景,只隔了龙舟池的距离,便像被打包好了一样尽收眼底。
眼见太阳从树梢,落向桥面,继而落下桥墩,再也找寻不见。我有点儿慌张起来,便一直奔走着,想要追赶太阳。遗憾的是,太阳早已消失在眼前,只留下被映照得通红的半边云霞安慰着一心想看落日的我。
海边人山人海,有看过落日满意离去的游人,有无所谓白天还是夜晚纵情歌唱的学生,也有随着人流散布于长堤之上的伴侣。
夜幕降临,月上椰树顶,海风拍打着海浪,长桥之上,汽笛阵阵,隔海相望,闪烁着萤火虫似的微弱的光。
人的快乐总是抗衡不过时光,即便快乐可以不休不止,人也还是需要休息。
夜晚的海风,也愈渐刺骨起来,似乎在提醒着十里长堤上狂欢的游人们早点回去休息。激情澎湃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湿冷的来袭,而我这个刚刚开始奔四的中年躯壳已然经不起考验。
不止海风,饥肠辘辘的肚子也在提醒着我早点离开。我只好用卫衣的帽子将头裹得更紧,大衣的扣子一个不落地系上,然后踏着比来时沉重不知多少倍的步伐消失在暮色里。
告别宁静的海,我辗转找到城中的住处,卸下沉沉的行囊,稍作休整,又一脚踏入夜的喧嚣之中。
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将厦门浓浓的春节气氛渲染得愈加浓烈。摩肩接踵的人们,笑着闹着逛着街。夜晚的服装店、珠宝店,特产店,总不如小吃店来得受欢迎,某阵扑鼻的食物香味就这样牢牢勾住了或饥肠辘辘、或馋瘾袭脑的人们,也包括我。
既到了厦门,不吃碗沙茶面似乎都对不起在厦门大街小巷走过的路。沙茶面的灵魂在于酱汁,煮好的面加上些自选的荤素搭配的辅菜淋上浓郁的酱汁,似与麻辣烫无异,而我早已饿得狼吐虎咽起来,还没来得及细品酱料的成分和味道,便于捞空了碗。
终有饱腹之感,又凑着人多的热闹点上杯年轻人爱喝的奶茶,而我不喜奶茶的黏腻,一杯“红运满满”刚好足以慰藉我对奶茶的寄托,而所谓“红”指的便是车厘子和草莓了。
作为一位外地人,我充满好奇地打量着中山路步行街周遭的一切,相比那些迎来送往的特色店铺,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和食物,迥异的建筑风格还是最为吸引我的。
身处这样非凡的热闹中,人应该很难不快乐吧。直到中华城的灯牌在黑夜中失了颜色,圆顶建筑琉璃般灿烂的光失了光泽,我才不急不忙地拖着疲惫的身体往酒店的方向走去……
第二天闹钟响起时,窗外还是黑黢黢的一片,可也正是这样的清早,才能让人体验到即便身处闹市,还能被寂静包围的难得。
其实轮渡有很多班,我大可以按部就班地等到了码头再买票的,而我愣是戒不掉习惯提前做好计划的性格。
于是我按照既定计划起床,顺便到楼下买好早饭,打车前往,只为能赶上7点50分那班。可当我抵达候船厅的时候,一看时间不过才7点钟整。
印象中,7点10分和7点30分都有相应的航次,我便考虑能不能将航次提前。遗憾的是,工作人员告诉我,提前十分钟停止检票,显然我已经赶不上了7点10分的航次了,而7点30分的航次要么不是我想去的那个码头,要么就是比原先的票价高出很多。
横下心来一下,多花25元,提前25分钟,似乎并没有多么划算。我刚好低下头看到手中还冒着热气的早饭,心想索性先把早饭解决了吧。
早饭刚吃完,紧接着我又去了趟洗手间出来,就看到7点50分出发的航次已经在检票了,足足比出发提前了十五分钟。我内心窃喜,还好没改票,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抵达的终点来看,夏鼓码头驶往鼓浪屿的航班共有两个,一个是三丘田码头,另一个是内厝澳码头,而我选择的后者。
结合某平台上有过鼓浪屿旅游经历的游客评价,我大概能得出的结论是:从三丘田码头上岛的优点是离景点距离近,而从内厝澳码头上岛的优点不是很明显,只说当游客很多的时候,可以避开相对拥挤的人流,享受相对清静悠闲的漫步时光。
事实上,上岛后的前半段路程也确实清静。零零散散的游客悠闲地漫步在茂密的榕树下,沙滩旁的步道上,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聆听着海浪拍打沙滩和礁石的声音,俨然有种沉浸其中的舒适与满足。
鼓浪屿岛说大不大,可非要用双脚来丈量的话,倒也不算小。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内厝澳码头离景点确实是有段距离的,而我偏偏选择了舍近求远。
说实话,来厦门之前,我除了知道“鼓浪屿”这三个字,其余一无所知。唯一听说的还是曾经来鼓浪屿游玩过的同事讲的那句“没意思”,而我认为他大概只是想表达来鼓浪屿看海没意思吧。
毕竟他到过青海,去过三亚,既是领略过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瞧不上这区区内海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我不一样啊,我还只看过家乡条子泥的黄海,那里的海远远望去一片咖啡黄,凑近了看吧,就连海浪也卷着泥浆,浑浊不堪。
而鼓浪屿的海呢,虽说不是我所向往的那种碧蓝,但至少它清可见底,远远望去也不并非浑浊不堪的黄,甚至多少还泛着点淡淡的蓝绿色。最吸引我的还是,海浪借着涨潮之势拍打着海岸,吸饱水的沙滩瞬间就暗了颜色,而当潮水褪去,沙滩则有恢复了之前的亮黄。这种起起伏伏的变化,又何尝不似人生呢?
究其原因,不过此海非彼海,海海不一样,这边的海滩堆积的是沙,而我老家的海滩堆积的是泥罢了。
就这样边走边看,边停留边记录,我那原本蓄足的体力一下子就在对这片海的新鲜感中被消磨了大半,可我并没有停止脚步,更没有停止欣赏。
我想我不觉得这片海没意思,反倒越看越喜欢。我喜欢看它虽然深不见底但目之所及却也清澈明亮的波浪;我喜欢听它远离喧嚣之外海浪翻涌时的阵阵咆哮;我更喜爱去感受它虽然风平浪静但遇上礁石也会激起千层浪的力量。
就这样,我恋恋不舍地绕着海边走了很久很久,慢慢地也才感受到自己离所谓的景点越来越近了。
可到底是平时看多了省内的园林风光,省外这到跟前的花园,竟丝毫没有激起我的兴趣,加之个人对音乐并无兴趣,我便不假思索地放弃了即将邂逅的第一个景点——菽庄花园,转而踏上去往日光岩的路。
正所谓,“不到鼓浪屿,不算到厦门”一样。来时便听轮渡上的讲解员讲,“不登日光岩,便也不算来过鼓浪屿”。日光岩在这岛上的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
相传,日光岩曾被唤作“晃岩”,民族英雄郑大将军当初来到这里时,见此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日光岩。
可今非昔比,将军眼中的风景,又岂是我辈后人能领略到的。如今登上日光岩俯瞰岛内,山峦叠翠、峰岩跌宕,各式建筑别致秀美、一墅一画;环岛远眺,海面辽阔、波光涛涛,临岸高楼林立,八街九陌。此般场景,想来亦是将军无缘能见的。
说来也巧,正当欣赏这360度无死角的风景时,不识趣的几滴雨珠便掉落脸上。果然,天气预报总爱在众人不希望它灵验的时候大显神威。
好在已经登顶了,否则身处那接近日光岩顶,百转千回得只能容得下一人之身的登岩之阶上,我还真不一定有勇气冒雨登攀。
既是领略了这临空远眺的大景,顺阶而下,再观日光岩景点的其它小景便多少有些索然无味了。下山的时候,雨认真地下了起来,从一开始的蒙蒙细雨,到后来淅淅沥沥落在透明的塑料伞面上有了不小的动静。
可这丝毫不影响我继续观光的心情,甚至觉得这雨无形中给这座小岛增添了些许浪漫和神秘。
比起前半段沿海而行、登高而观,撑一把雨伞在墅群之间慢悠悠闲逛的后半段似乎更得我心。
所谓,景点不过是商业化逐利的遮羞布罢了。而那些大门紧闭,杂草丛生的老建筑才是岁月最可靠的见证者吧,他们不止领略过当年万国租界的异域风情,也曾目睹了红砖灰瓦间数不尽的辛酸故事。
在祖国诸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中,鼓浪屿无疑是最年轻的,可即便是这般的年轻,他也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而我就这样慢悠悠地穿行在他那历史的树廊下,呼吸着此时最为新鲜的空气,以便感同身受地去接受与之同步的岁月洗礼。
生活中的烦忧啊,不过只是瞬间缠绕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还不一定能抵得上那过眼云烟。而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过是为某时某刻的瞬间,添上的些令人难忘的注脚罢了。
可即便是当时难忘,几十年乃至千百年后,谁又还会知晓,甚至追忆呢?这样想来,一切便都豁然开朗了。而这大概也是旅行的题中之义吧。
等到浑身逐渐灌满疲惫,双腿已然迈不开步子,第二天的厦门之旅就这样在阴转小雨的氛围中过了大半。而原定再去植物园的行程,被这突然袭来的困倦霸道地给取消了。
登上返航的轮渡后,屁股才下落凳子十分钟不到吧,广播员便迫不及待地催促游客离开。我便又不禁庆幸起来,还好去时舍近求远地选了内厝澳码头,要是从三丘田码头出发几分钟就到达鼓浪屿岛上,没走多远就可以把岛内景点一一看过,也许鼓浪屿之行也会少了几许期待与留恋吧。
回到酒店,浑身疲软的我,就这样在窗外雨落的催眠声中沉沉睡去,直到夜幕降临。再起身时,疲惫已消解了大半,而胃也空空如也,饥饿感袭上心头。
看了一眼时间,不过才过18:00。在时间如此充裕的夜晚,显然混迹美味之间才是正道。于是,我祸而顺、或而逆着拥挤的人潮,穿行在夜夜繁荣的中山路步行街。
就当到处都是硕大的、刺眼的灯牌在闪闪发亮,周遭的一切都在尽诉繁华与热闹之时,我惊讶地发现了步行街的西侧有个入口通往一条小巷,远远望去那是一条略显老旧、泛着昏黄灯光的巷子。置身繁华闹市区,它显然与周围的一切有些格格不入。
我只身前去一探究竟,狭窄的老巷里却满是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的脚步匆匆,许是下班后着急回归家庭的成员;有的悠哉闲逛,许是百无聊赖地找寻特色小吃的顾客。而后者,我又推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就生活在当地,出来享受自由时光的上班族;另一类呢,便是像我这样,借旅游之机尽情享受悠闲时光的游客罢。
目之所及,好几处不起眼的小吃店门口,排着长龙般的队,而这也给原本就不宽阔的老巷添了几分拥挤。于是,在美食面前从不吝啬花时间排队的我,很自然地成了为老巷拥挤出力的一份子。
香气扑鼻的里脊、Q弹爽滑的虾滑、鲜香酥脆的五香条、外焦内嫩的海蛎煎,还有那说不上来什么味道的竹笋冻,不算地道倒也有几分海味的大排档,以及那巷中巷里那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
这一切都在肆意挑逗着我的味蕾,而我甘愿成为美食的傀儡。疲惫而愉快的一天,就这样在我口爽腹饱的满足中落下了帷幕。
第三天清晨,我一睁开眼便从床上弹起来,迫不及待地凑到窗口。果不其然,雨还在下,正如预报的那样。
但我既不忍再度取消前往植物园的计划,也不希望自己的厦门之旅因为这不合时宜的雨天而提前终止。
幸好我有伞,那把透明的塑料伞是昨天在景区买的,10块钱一把。透明的扇面一点也不影响到我看风景,甚至雨水在伞面凝成一串串水珠,还能给伞外的风景平添几分韵味。
出门打车本是直奔植物园而去的,结果先路过了南普陀寺,便想着好不容易来一趟下来走走看看也好。礼佛这类事,我本就无研究,再加上原本行程中并无这一项,不过临时起意,我也不敢诓骗佛说自己是怀着多么多么虔诚的心来的。
但我到底还是领了寺门内的公益香火,随着人流立于寺前敬拜。我想,我虽算不上虔诚,但到底常怀敬畏之心,佛也不至于拒绝我这毫无准备的打扰吧。
这座寺本就依山傍海而建,碰上这阴雨绵绵的天气,像是被云雾笼罩了一般,倒是更显肃穆神圣。眼看这雨越下越大,可却丝毫不影响络绎不绝来此的香客们。但愿他们的虔诚,能够先被天地感念吧,也不枉冒雨前来的这份心心意。
厦门之行的最后一站便是植物园了,可由于时间有限,这诺大的植物园我也不便走完,只要能把最想参观的多肉植物区逛完也就心满意足了。
正所谓,“真正喜欢的,往往不能轻易得到”,最想看的风景,也总要跋山涉水才能遇见吧。多肉植物区离入口还是有些距离的,再加上这绵绵不绝的细雨丝毫没有减弱之势,给这场远道而来的邂逅多少增添了些不便。
可才置身于花木之中,呼吸起清新自然的空气,环顾沿路并不常见的风景,即便是赶路也觉得轻松愉快起来。
随着眼前同在雨中漫步的人们越来越多,便知多肉区就在跟前了。果不其然,各式各样硕大的仙人掌、仙人球之类的多肉植物抢先映入眼帘。众人穿行于它们之间,竟像是电影场景里的侏儒一般迷你。
每一种多肉都是罕见的高大、肥厚、挺拔,没见过世面的我恨不得记住每种多肉的姓名。可遗憾的是,时间确实有限,有限到只能走马观花大体浏览一番。虽有不能尽兴的遗憾,但冒雨前来参观所感受到的震撼,让我深感不虚此行。
可美好的时光总是承受不起恒久的快乐,我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和这几天相遇的一切挥手作别,就像和昨天告别一样。
厦门之行短暂而充实,体验亦丰富而多姿,若今后仍有机会,我想我依然愿意故地重游。
全篇终。
谨以此纪念2023年的第一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