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一周赶任务集中听课,发现基本都进入期末复习课了,也收获了老师们一些很好的期末复习指导经验。
例如,有的老师将每一章的知识点做了结构化小结---类似思维导图一样的表格设计小结;
例如,有的老师将整个课程做了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概括---作者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有的老师将全课程的章节重新模块化、并分层呈现主题---类似知识树、并突出重点;等等。
总的来说,大部分老师的期末复习指导工作都是针对考试,其证据就是复习指导都会采取各种常规考试题型讲解或呈现。作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反思,我们老师的期末复习指导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应该哪样做比较好呢?这周博文重点思考这2个问题。
一、不支持期末复习指导的理论
1、信息经济学理论。根据该理论、真实的考试成绩是一种人才市场的筛选机制---即真实成绩的高低是判断人才差别等级的信号,这个信号理论告诉我们:考试内容不是关键---成绩真实才是(因为无论考试什么、只要成绩真实,高分的人要么智力较好要么努力的习惯较好、因而这就是人才)。这个理论说明,关键是考试不能作弊,而期末复习指导可能还有反作用---让平时不努力、智力较低的人有了短期投机的机会。
2、元认知理论。根据该理论、人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觉察、反思、复盘与调控自我的能力。因此,那种以题型为形式、以考试为目的的期末复习,不是好的期末复习指导方式。
二、支持期末复习指导的理论
1、基于行为心理学的激励理论。根据该理论、人的良好品质形成来源于正向激励或正强化。因此,期末复习指导让学生考试成绩超乎意料的好,能激发学生增强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动力。平时学习差点的人,通过期末发狠抓重点实现预期成绩,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努力”---这让学生将成功归因自己的努力(形成这种心智模式对人的一生非常宝贵)。2、元知识理论。根据该理论、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元知识,如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创造知识的思维模式以及应用知识的系统关系、程序结构之认知等)以及元技能(超越具体技能的基本技能---如前所述的元认知)。因此,期末复习实际上应是对一门课程和学科的具体知识的“内核”与“真谛”的发掘、整理、抽象、升华、领悟的过程。
三、老师可更好地开展期末复习指导
下面我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1、因应学生考得好的动力。复习指导完全不针对考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学生积极复习的主要动力。因此,老师的复习指导课确实要用好学生的这个动力,因势利导。
老师复习指导虽是因应学生考好成绩之动力、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复习指导是为了学生掌握好课程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因此,一定把事情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上。
3、查漏补缺强短板。为了学生掌握好课程知识,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反馈(如作业批改中发现的“短板”---较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讲析;老师要反思整个学期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思哪些知识难点讲解不够透彻,复习时要用更好的办法重新“补课”,有漏缺的更要“打补丁”;再比如,到了期末忽然发现学生并未掌握对联课程中应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影响力本课程教与学的效果,复习时老师还是要毅然乐于“替他人善后”的---即补上这个缺损知识点的课等。
4、梳理课程知识点使之形成有机系统。每一门课的课程大纲都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章节知识点等的“蓝图”---往往较粗略,教学过程因而本来就具有前后逻辑系统关系,但是,有时仍必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复习把主要的关键的核心的基础性的知识点之“内在逻辑”梳理出来做“地图式”呈现,复习指导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5、升华课程知识体系。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将一门课程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具体的知识点之“底层逻辑”(即该课程的“元知识”)发掘、整理、抽象、升华、领悟是非专家难以胜任的。这一条就当做一个高标准目标吧。
6、针对课程复习方案,教研室要集体攻关、师生要共同研究。例如,事先和学生代表一起开个小型“诸葛亮会”;例如,将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一起开会“议一议”。当然,最终方案还得任课老师自己拿决定。
7、期末复习指导可以多维度并举。例如,课堂教授、提供复习提纲和复习资料、安排时间答疑、提供实验实践条件、课外资源对接;例如,针对某个知识难点撰写专题性“科普”博文指导,等等。
8、其他。例如,一般来说,由于老师授课课时都很紧张,可安排期末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一定要事先好好谋划。
尾声:本文撰写仓促,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