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我明白所有象征的那一天,”可汗问马可波罗:“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呢?”“陛下。”威尼斯人答道:“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就将是众多象征的一个。” ——伊卡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时常将其与“住所”联系在一起,而住所通常是一个物化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家,它是一栋别墅,又或是一个温馨的小洋房,可以想象其中每一件陈设,各尽其微,但说到“城市”的时候,当然可以称之为“水泥怪物的巢穴(莫波格)”或是“个人记忆的博物馆(毛姆)”,城市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来看都是一个可以被具象化的问题,但卡尔维诺试图向我们解释:世界上还有着55座看不见的城市。每一个读者最初的疑问大概是:这些城市到底存不存在?答案十分明显,尽管卡尔维诺对每一座城市的雕琢都如此精巧,却终究是一座座想象之城,但一座“想象之城”,又何尝不是一座无所不在的城市。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从未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伊卡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旅行是一件轻盈却又充满繁重感的事情,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表面上是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实际是由一段段看似平实却又富有韵味的旅行组成,而那一座座城市就像是线段上的一个个点,繁星般的寥落却将一个个故事支撑起来,与我们的旅行不同,卡尔维诺书中的旅行,不仅仅是虚构的,甚至是无意识的、非常态的,像梦境一般的轻盈,却又意义纷繁,佩索阿说:“遍游世界的旅行者,走出方圆五里便再也没有能让他感到新奇的东西,”那卡尔维诺究竟赋予了马可的旅行什么意义?答案大抵是“辽阔,”我们不妨将旅行者看作是一种构建的过程,而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就是构建的结界,为什么要用旅行的方式去诠释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表示思维的辽阔,无限性,那些看不见的城市是一座座想象之城,正因为这些城市的关联无法描述,才得用一种远离常识的方式来将其联系在仪器,这就是旅行,从一个想象之地出发,然后对另外一个地方展开想象,其中无关时间,只看思维的广度,正如摘录段所阐述的,从已知之地看向外界的未知,未知的事物越多,未来要探索的世界就有多大。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个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栏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伊卡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说到底,城市对于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城市的过客,选择在某一城市驻留,有人习惯了、安定了,可能就会呆一辈子,从过客变为归人,于此扎根;有的人可能不过一两年便匆匆离去,寻找下一个城市。究其本质来说,城市不过是你我生活的载体,无情无感,钢筋水泥,灯红酒绿,这是一个看得见的物质的城。然而,每一座这样的城市却又内含着一座看不见的城,这个城市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让你我经历悲喜,也尝到甜酸。我们不自觉地会沉醉其间,甚至是爱上,无论冷暖,甘之若饴,这座看不见的城市,眼睛虽然看不见,用心却是能体会到的。
在卡尔维诺的笔下,珍茹德就被描述成这样的一座城:平淡、朴俭,却是由读者的心情来决定这座城的形状。生活的事实就是如此:“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些人看见了头上的星星。”在这个庸碌的时代,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不能随便给事物贴标签,而卡尔维诺的这些标签却好似赋予了每一个城市一个独特的人物,也正因人的主现意识各不相同,这些“人”也有不同的趣味。
从文字的角度,这些城市更像梦境,凡可以被想象的东西都可以被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副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者反面又隐藏着恐惧,隐藏在幕布底下的是这些城市的差别,无论是那些看不见的城市,还是我们当下居住的物质城市,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两者有什么不同呢?你所了解的城市和我眼中的城市是不是一样的呢?说到底,卡尔维诺恰恰唤起了我们在辗转而庸碌的生活与生存之外的思考。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伊卡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我知道天下所有的筵席都有终结,但仍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的丰美与悲哀,永无停顿。”具体与记忆的关联莫过于此,有人说:人生是一条时间之流,单向流动,永不停止;也有人感叹:人生是一条记忆之流,日以回溯,而回忆的醇美却又来源于什么?正是当时经历的震撼与难忘,尽管知晓注定破碎,却又忍不住内心满溢的激动与悲哀,这样看来,记忆的重要性不可置否,那卡尔维诺又为何称“记忆”为累赘呢?原因大抵还在于城市本身的"人格"。记忆是承载每一个人生活的东西,而城市又是一个拥有独立属性的事物,如何能将这些个人的记忆强加于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呢?卡尔维诺因此将记忆看作对于一个城市的束缚,对于一座想象之城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无论居民,还是游人,他们终究是被投射在城中的一个个影子,影子隐于暗,却随着光,但同时,在光下,影子是看不见的,仔细回想,世上大多事物往往都决定于看不见的事物,物质细分到微粒是看不见的,希腊先哲标榜的主义是看不见的,而关键在于思维是看不见的,想象之物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又如何运用思维改造世界?如何去构建生活?无论是一栋栋高楼、或是一座座城市,即是我们脑中看不见的风景,创造了我们眼中看得见的风景。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慢慢地明白了,只有存在的东西才会消失,不管是城市、爱情、还是父母。
——伊卡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结语:
因为从未拥有,所以不曾失去,卡尔维诺口中的存在,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抛去一些过程性问题,《看不见的城市》实际上是想试图对一系列终极问题作出讨论:事物存在时,这个世界是怎样?当事物消失的时候,它又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指向了卡尔维诺创作《看不见的城市》的缘由,与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不谋而合,两者都告诉我们:珍贵的事物不应受束缚。为什么城市看不见,因为无所见就无所缚,当我们试图把一件事放入一个固定的轨迹,我们就已为其下了最后的判决,在当下文学中,我们往往很难走出这样的循环,可卡尔维诺做到了,他建立了一座座无可追溯的城市,这些无所不在的城市将会在人们的想象里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