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嘴刁的江城食客来说,恪守手工制作、讲究比例混合、唯野艾味厚重的青团才能称之为清明粿。馅料的搭配咸度,外皮硬度质感适中,艾草香气清新,锁边形状和颜值精美都能影响行家们对食物的评价。
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都在快速流动和迁徙。这一款清明粿突破没有防腐剂易变质的阻碍,在物流和冰袋保鲜的协作下,随着长江以南的乡愁,自南向北传播流传,演变转化,成为一种舌尖上的独特味道,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讲究原料】
传统青团从艾叶到馅料,没有一样用买来的半成品替代,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用米粉做清明粿的外皮,关键是追求那有糯性却不粘牙、软硬适中的口感。
艾叶在清明前摘取最佳,幼苗成长到一个手指长度时,嫩且够味,也不至于苦涩。馅料种类按照偏好有咸口和甜口之分,精心炒制的菜馅儿都是由新鲜食材大火炒制,糖馅则讲究红糖和芝麻的挑选了。
将粳米和糯米在浸泡充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研磨,才使得其质地更加均匀细腻。晶莹的大米逐渐融成乳白色的粘浆,只有合适的搭配,才能使得做成的青团外皮软糯适中,包的住馅料,又保障了成品后的颜值。若是问起这具体配方,大抵人家是不愿意告知的。
处理艾草看似不难,实际步骤繁琐尤其讲究经验。艾叶摘去粗梗,清洗干净后入锅汆熟,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入碱水,否则青叶遇热即变黄,也无法保留艾叶原有的纤维感。
从碱水中捞出的碧绿色的艾叶要再次清洗数次,放入重大几百公斤的石臼中用力捶打后,这经过碱水和温度转化过的植物就成了一块凝结的纤维绿团。
咸口青团的馅料则讲究原料的新鲜正宗,正当时的春笋最为鲜嫩,猪肉、豆腐干切丁备用,还要用来自农户老坛腌制的咸菜。和外面揉成肉丸子的咸馅不同,嫩的软的咸的鲜的,每种原料都颗粒分明,吃得很是精细讲究。
甜口青团的馅料则简单了许多,但对于土法红糖和芝麻粉的甄选极为重要了,只有老品种的芝麻搭配上新鲜榨制的红糖,按适宜比例兑和,方能创造出香甜的口感。
食材的预备还是小事,真正入锅炒制、揉团、包馅、入模、出品,这一系列的工序则讲究的是一气呵成。
一边是土灶旺火烧热预备,另一边则将捣烂的艾草纤维加入米浆中搅拌均匀,只有高温才能让艾草和米浆更加充分的融合。
凭直觉感受到锅的热力,加入农家菜籽油,待浮沫散去,舀入一大勺艾草米浆,这期的“煮”、“搅”、“熬”、“翻”,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确保受热均匀需要经验老道的人去翻炒青团糊,水分逐渐蒸发,终于熬制成干糊状。只有做了十几年青团,才能一眼判断出是时候离锅了,遂一口气铲出迅速转移到案板上。
面团还带着出锅的热气,就要趁着这烫人的温度,一位浑身有劲的人反复揉搓使其生出特有的韧性。
看到大青团表皮色泽泛着鲜亮时,捏出一个个小青团来摆在案台上,这便是清明粿原型了。
手艺精巧的人负责咸口青团的包制,因为完全依靠手工,无法使用印模等器具。
凭着手感将小青团揉成扁平状,由中心向两边分别用力成小碗状,放入一小勺的咸菜馅,最为关键的是要迅速封口,以防油脂流溢到两边,很难自然粘合。
而另一个有趣的吃法,是将甜陷包好放入木板做成的印模中,上面刻着各种字体形状的“福”字,手法与做月饼相近。
【色泽和口感】
坚持传统手法做出的清明粿,自然冷却后一个个青团独立成型,艾草越多颜色越偏暗绿,外表面绝非光滑,该是一种粗糙和故实感,再往上摞一层也不会粘连在一起。
至于省略了诸多程序批量做出,或是用食用胶代替揉搓产生韧性的青团,往往油亮光滑、颜色偏浅。
精细制作出来的食物,口感才不会辜负期待。隔水加热最佳,但不宜太久,温热的清明粿外表皮糯口不粘手,入口便能吃出艾叶的清香来。咸馅的青团不油腻也不干燥,本身猪肉浸出的油香包裹着嫩笋和豆干,一口下去,脆的糯的,咸的鲜的,统统都有。
甜馅的青团则显得小清新些,红糖芝麻在加热后成流质状,分量适中故不会覆盖青团本身的味道,一口糯中香甜,十分清爽的口感。
如果与较为出名的“知味观”青团相比,这中传统青团多了些入口粗粝感,保留了艾草的风味。这清明时节最茂盛的植物,原本就是温补食材,驱除阴寒。药食原本同源,如果不曾吃过正宗传统手作的清明粿,也枉费这物尽其用的传统食物了。
不同时节的传统食物诸如粽子、青团等,一直以祭祖、家庭传授的形式在中国延续。这款传统的青团则代表了老一辈人对食物原料、制作手法的固执讲究。当你看见蹒跚学步的小孩也在学大人模样,捏揉青团,你就明白了,原来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食用指南】
1、青团淀粉会出现轻微回生,放微波炉里稍稍加热一下即可食用。
2、微波炉加热1-2分钟即可,要在表面洒些水以防水分蒸发太干。
3、隔水蒸10-15分钟,口感几乎和刚出锅时无异。
4、如果表皮还软时,也可用少量油刷锅煎后食用。
【注意事项】:
1、甜馅青团加热后,入口很烫,尤其注意不要烫到自己。
2、传统青团因淀粉回生,生食很硬,不能食用。
3、因不添加人工色素和防腐剂,无法长期保鲜,最好放入冷藏中。
4、艾草易上火,便秘者要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