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忽有所悟,或许后人对老子的哲学观念理解上有误。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世人对此解读多为有所比较才有所知,因为知道了善恶美丑的区分,才会明白行善去恶,却忽略了善恶之本的存在,而本质的存在是不需要其它去佐证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这不是因为矛盾的存在而存在,也不是因为比较而存在。五十笑百步的美和善是不足以称之为美善的。
这段话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呢?
天下都知道了什么是美,都以美居之,或据美为私,岂不就是“恶”了吗?都知道了什么是善,都以善人居之,或以自以为是的“善”去要求己外,岂不也就是不善了吗?
事物的状态相辅相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岂不知你所认定了的状态已经转向了另外一种形态。
譬如人们把人之美圈定为标致的五官和漂亮的服饰,岂不就会厌恶标准之外的其他?再譬如美国把美国的意识形态划定为世界的标准,其不善也就大行其道了!
圣人处无为之事,是以善本作为根本的,于形式或形态上是无为的,也就是无用之大用。行不言之教,老子有另外一句话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为根本,言为形式。这也是本末之辩。万物变化无穷无尽,是无法用有限的言辞形式去表述的。儒家的“述而不作”和释家的“诸法空相”与此也是一脉相承。人或有所知,却不足以恃才傲物;在某件事情上或有所成,也不足以成功者自居。事态变化无穷,如果不居于一态,也就无所谓失去。事物变化无穷,但善本知本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运动变化中,坚持真理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