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听到桂林,就想起小学课本里,那个伸长鼻子在河边汲水的大象,它成了我印象中桂林的代名词。那时对桂林的向往,就是想亲眼看一看“象鼻山”。
适逢大雨,凉亭下远远地望着它。雨中的象鼻山,像被笼罩在烟雾之中,依旧是印象中那个低头汲水的大象,可这个大象更像疲惫的老象。“象背”上不似那般郁郁葱葱,裸露出的岩石在那绿中显得那么扎眼。“鼻子”和“四肢”裸露着,像老人干瘦的腿,斑斑驳驳,夹杂着黑色、土色一些杂色,像长了癞子。
饱经岁月的象鼻山,已不如印象般那样鲜活,但它矗立在那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雨后的山上,绿变得翠了起来。
2.遇龙河是漓江的分支,全长43.5公里,我们游览的是阳朔境内16公里的一段。漂流就是由当地筏工撑竹筏在河上泛舟。竹筏是由两、三米长,拳头粗的竹子扎成。竹筏中间摆两把椅子,一左一右,保持平衡。筏工站在筏子尾部,撑的桨也是竹子,长约4米。把竹竿一头抵到河底用力一撑,筏子就向前滑去。然后顺时针把竹竿转一圈,再往河底抵下去。竹竿在筏工手里舞动,空中留下好看的水链。
没有风,筏子在镜面样的河上滑行,像飘落在水里的叶子。耳边只有竹竿插入河底,提起时带起的水声。我们享受着这静谧,看着眼前的美景如画卷般展开。远山层层叠叠,以不同的姿态迎接你的检阅。山倒映在水中,山水交融,美不胜收。
岸边高挺、婀娜的凤尾竹,像害羞的少女低垂着头。在微风中,扭动着腰肢轻轻摇曳,煞是好看。
竹筏一路下行,每下行到一个分隔处会经过一个30厘米高的小堤坝。每到这个时候,筏工就会把筏子摆到与横堤垂直,然后猛地用竹竿一戳河底,竹筏就飞也似地冲下堤坝。筏子前部没入水里,8月的季节,光着脚踩在竹筏上,这时会受到浸泡,体验到河水的清爽。筏子行稳后,涌上来的水慢慢渗出,只留下冲击是泛起的沫子。
3.桂林最美的“洞”,非银子岩莫属。它因其岩石雪白如银而得名。岩洞内曲径通幽、神秘莫测,高的地方有16层楼高,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行。
它的美不是电光下伪装的美,而是形态各异、自成一体的美。它不像北方岩洞里,那些倒垂着一根一根似冰凌柱的钟乳石,它会长长各种形态。有的像冻结倾流的瀑布、有的像庄严的佛像、有的像倒置的柱子阵、有得像洁白的钻石。有高26米的“独柱擎天”,有能镇魔的“混元珍珠伞”,还有轻轻拍打就能发出美妙声音的音乐石屏。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为能亲眼所见而庆幸。
整个岩洞大约2公里,步行需要1个半小时。一路上,奇石不断,处处有景。在光电的配合下,魔幻、魅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