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镏锴对三月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营教研系列活动的总结

    本次青年教师成长营教研系列活动一共有十二节课,这十二节课在年前就已经布置给成长营的各位青年教师了,目的也是希望老师们在寒假休息之余,能充分地研究备好一节课。春季开学,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工作的原则下,陆续分别安排在四个学校进行了教研活动,活动在四所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各校老师的积极参与下,持续了一个月时间,圆满结束。本来是想,让年轻教师的小试牛刀锻炼一下,没想到她们却带给了我很多的震撼和惊喜!她们在课堂中的镇定自诺、游刃有余、慷慨自信都让我充分相信:未来,她们是可以发出更大的光芒!工作之余,现将我在活动中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备课精准:紧扣目标,解读到位

      课例中可以看到,每个老师备课都很充分、认真,既照顾到了新课标中各段要达到的年段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做到定位准确,目标简单明了。

      在每一个教学设计中,老师都能紧扣课本单元语文要素和本课课后习题,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近几年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教材的系统培训,老师们已具有解读教材的基本能力,可以做到读懂编者意图,设计好本课时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本次活动中,古城镇中心小学赵小萌老师的《鹿角和鹿腿》,教学目标设定非常明确,突出课时重难点,教学过程细腻生动,不偏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前后勾连,在教学中实践、巩固,学生能水到渠成地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输出能力。


二、低段扎实:识字多样,课堂活泼

      在这十二节课中,低年段的课大多上的很扎实,能充分落实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识字方法能做到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不死板,做到能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任务中轻松学习。比如苌庄于王沟小学的薛宝玉老师的《动物儿歌》、五实验卢旬老师的《中国美食》、褚河二小寇晓明老师的《传统节日》等,都为低年级段的识字课上出了模板示范,各有突出的自身特点,既突破了识字课的无趣乏味又让学生得到了扎实的识记和巩固,没有脱离识字课的根本。


三、情境驱动:任务引领,提升能力

      在活动中青年教师们更注重在情景创设,任务驱动中去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它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这一策略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它还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一策略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五实验卢旬老师的《中国美食》课堂上,卢老师创设了“营养班级”的评选活动,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搭配一份营养餐谱去参加评选,极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学校的李静雅老师的《纸的发明》课堂中,李老师创设“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要招收小小讲解员的活动通知,鼓励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认真学习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讲解员去参加应聘,学生的胜负心被打开了,认真投入的状态也被打开了,整个课堂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评价融入:教评一致,促进反思

    教学中,老师们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大多数老师已经把课堂教学评价融进了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攀登,老师心中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评价有依据标准。且也能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还能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对评价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内化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活动中颍川金坡小学董莹老师的《彩色的梦》,神垕中心小学苗梦涵老师的《端午粽》等都能合理使用课堂教学评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优越性。


五、作业分层:个性设计,提质减负

  在课例展示中,我关注到,大部分老师都注重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布置,让作业有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自从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颁布之后,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又连续几年开展了作业分层设计案例征集活动,使作业分层设计的思想深入每个教师心中,增强了教师对每一次作业精心设计的认识,知道了作业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作业设计时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增强了作业的可选择性,除了常规的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之外,还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现热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六、 授之以渔:方法引领,能力提升

    在新教材的“三位一体”编排特点下,这一理念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新教材通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旨在让老师在精读课文中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中去实践运用所学之法,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在一节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也要始终秉持着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帮——扶——放”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帮”的阶段,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师生共学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扶”的阶段,我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生生研学,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而在“放”的阶段,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个人自学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将所学之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比如在本次的授课中郭连镇党楼小学张晓燕老师的《稚子弄冰》,实验学校李静雅老师的《纸的发明》,夏都学校白雅菲老师的《乡下人家》等都有充分体现,也看得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的用心良苦,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七、在诵读有法: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古诗词教学之魅力无穷,尤其是在读的方面,更应讲究层次与递进,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韵律美。我认为,在古诗词的课堂上,读的层次应当分明且逐步深入,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乃是初读。此阶段,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练而有节奏感地吟诵。这是与古诗词的初次邂逅,是感知语言韵律、领略诗词风貌的起点。

    第二层,则是在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的读。学生们在字斟句酌中,渐渐领悟了诗词的表层意思,此时的读,便带有了明白与理解之意,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三层,是当学生们了解了诗人的身世心境、写作背景之后,带着感情去读。这时的读,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流露,是诗词内涵的彰显。学生们在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诗词的深邃与广博。

    第四层,则是学生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去读。这一层次的读,是更高境界的升华。学生们在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读出了个性,读出了自我。作为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做好读前的情景创设和铺垫,让学生们的情感由衷而发,在读中感悟人生,在读中体会真谛。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读,应当是一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层次的读,都是对诗词的一次深入探索,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在郭连镇党楼小学张晓燕老师的古诗词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很充分,这也是她的古诗词课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


八、反思改进:正视不足,追求卓越

    1.青年教师在给低年级学生时语速,课堂节奏会太快,没有照顾到学生年龄特点,老师可以适当慢下来。在这十二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颍川金坡小学董莹老师的《彩色的梦》,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等待,把这一优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等待和对学生的肯定赞美声中,学生当堂创作了很多让人惊喜的小诗,突破成人思维的诗句让人惊喜和感动,仿佛她们就是诗的精灵。


      2..应充分重视整本阅读活动的开展,“三位一体”的教材设计,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了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不能割舍放弃,不管,不面对。

      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意识应增强,语文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跨的教学点,培养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书写指导,在课堂上给予更多对学生书写练习的关注和指导。

      5.回归课本,不可过度依赖PPT。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插图配画都是精心挑选的经典,老师要充分利用。

      6.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少说,课堂语言需要简洁明了,设计好主问题后,给足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

      7.引导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习惯,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可搭建语言支架,但也不能过度,固封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语言架构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次青年教师成长营教研系列活动,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潜力与成长,也明确了改进方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青年教师们定能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END——

2025年3月31日


撰稿:杨镏锴

审核:杨镏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