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单词里的星期天叫Sunday,有点创意的人会说是丧DAY,为什么呢?因为星期一要上班啊,星期一的英文是Monday,映射成我们的趣味中文就是忙的DAY。可是为什么我们打游戏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方说我知道周一又可以打游戏了,我们是欢欣雀跃还是继续丧丧的呢?N多年前,古吕底人用抽签的游戏抗过18年的饥荒,N多年后的现代人在玩王者,玩吃鸡,就连我家80后的奶奶打起游戏来都会到忘我的地步,一日电脑坏了,着急上火啊,特别是最近入手PAD,娱乐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了。全球玩魔兽的玩家在这款游戏上投入的时间,加起来可以等于人类诞生之日到现在,这群玩家甚至还自发写了一部魔兽版维基百科。心情不好了,开一局,即便是输了,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和释放。而促成这一切的是什么的?是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定义为心流,是一种创造性成就和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感,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心流控制的好会促进个体的进步,控制不好就会让个体沉迷其中。
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游戏化的运作机制我认为是心流体验的根基。
游戏化的参与机制:全情投入
这种投入度的潜意识是我愿意,我甘愿。所以参与者的心态是愉悦的,相比于电子游戏,我更喜欢书中提到的平行实境游戏,比如《家务战争》,《学习的远征》,这些平行实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现实的琐碎,还让那些枯燥乏味的日常变得生动与有趣起来,这类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助推器。我们发现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变了,我们从生活的对立面中走出变成了共同面,那些没趣的日常就变得生动与鲜艳起来。所以当人专注投入去做一件事时,心流带来的愉悦会让玩家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即便是对于饥荒时期的古吕底人,全情的投入游戏都能打败饥饿的摧残。所以,男人喜欢打王者荣耀和女人喜欢逛淘宝是一样的体验,都是全情投入的愉悦。
游戏化的激励机制:实时反馈
实时反馈能让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满足感。无论是我们玩电子游戏时看到的自己的血槽变化,还是自己的点数技能值的波动,这些游戏所产生的量化反馈和实时反馈让我们能实时的看到自己的的状态。也更愿意让自己变得更好,再好,特别好,潜能激发就是如此吧。
游戏化的团队机制:和陌生人结盟,创造更强大的社群
也许孤独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游戏让我们可以随时打败这个敌人,团队的归属感,社交的无差别性,甚至是我们对于欲望追求的渴望,都让我们更愿意在这样的社群中去为“荣誉”而战。当社交的社群化越来越迫切,游戏的平台可以轻松满足我们的社会需求,而与人合作去完成一个任务的愉悦远比单打独斗来的让人开心更多。
游戏化的持续性: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
试想一下,当日常的平凡,琐碎变成了壮举,这样的幸福感是不是可以让我们一直把任务做下去。拯救地球,造福人类,那也不会再是超人的使命,因为我们会成为这种使命中的一名不可缺少的成员。
面对无聊、焦虑、孤独和阴郁,没有人能够免疫,而游戏却能快捷、低廉、效果显著地解决这些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有时会想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如游戏一般有趣?每所学校给孩子各种学习类闯关任务,每个公司有专门的游戏设计师,去设计员工成长计划,项目开发计划,公司成长计划,是不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心情和工作效率会完全不一样?而未来的工作也许会是全球社群的合作,社会秩序由强制变成自治,全球协同的美好未来,也许不只是出现在游戏里。
游戏改变世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不过,游戏虽好,也切莫迷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