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DD的一位年仅23岁的95后女员工因为过劳猝死了。
据同事说她是一个积极乐观,努力向上的小姑娘,即使每天工作再忙,加班再多,也坚持上班之前化妆,工作之余有一个帅气的男朋友,在大厂做着996的工作,每天凌晨才下班。
应该就是大时代下,家境普通,资质普通的年轻人的缩影。所以她的猝死才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打工人群体中关于工作劳动观和生活观的普遍讨论。
先谈一下大环境,现在这个时代明显是一个资本有明显优势的时代。
马云说996是福报,刘强东说我不需要不奋斗的兄弟。
这次事件后拼多多官方评论的话也说明了:资本觉得自己有钱,有庞大的公司组织,有垄断渠道资源,只要自己给的价格够高,总有人一茬又一茬年轻的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进入公司。
也就是在资本眼中,普通劳动者没有议价的资格。你不干有比你更年轻,体力更好,更有能力的人干。
所以,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是好的工作环境,什么是好的公司。
查理.芒格说过:我有三条基本原则,这三条都具备几乎不可能,但你可以尝试:(1)不要卖你自己都不想买的东西;(2)不要跟你不尊重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3)只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
而像整个互联网公司的理所当然的强迫劳动者996,甚至007,35岁淘汰的态度,明显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从拼多多对这次员工猝死的回应也说明,一条人命对于资本来说也不过是少了一个劳力,要支付一笔赔偿金,做一次公关罢了。
所以,好公司的定义不是免费食堂,大厂,而是对于劳动者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成果的尊重。
而好工作的定义,不只是高福利,高工资,而是不消耗自己,而且能使自己不断成长,提高自我价值的有前景的工作。
的确,人生就是要奋斗,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
但是,又怎么定义劳动呢。
现在的资本环境下的劳动,就是打工人的自我颓废的丧气和资本家挂路灯的暴虐之间的对垒。
陈丹青曾在访谈中提到一个观点
年轻人可以讨厌上班,
但绝对不可以厌恶工作。
他认识的一个年轻人,原来上班的时候不开心,以后辞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恨不得吃睡都在办公室,积极主动,充满干劲。
最近重温了《三个傻瓜》,里面的男主角瑞秋,在学校的时候不循规蹈矩,学习工作上头脑灵活,有创造力。毕业以后放弃了大公司的高薪,在乡村办起了创新性的学校,自己成了拥有发明专利的发明家,不走寻常路,所以才前途远大。
中国年轻人其实一直不缺的就是勤奋和奋斗精神。而真正的健康劳动其实是积极主动的使人快乐的。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劳动,是文化创意,科学发明,技术专利。而不是资本环境下的以时间堆砌的同质化模仿。
而工作之外,更重要的生活。
马云说:996是福报。其实是金主狂妄自大的说法。
作为员工个人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除了工作我们还要有时间:健身运动,看书学习,亲近自然,陪伴家人,闲适独处。
资本环境下,提倡的是996工作,然后拿加班挣来的钱,买表,买包,买奢饰品。
而这样的生活其实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反而滋长了拜金,攀比的风气,使人心难以得到安静。
最近读《丹麦人为什么幸福》提到了一个词“Hygge”,她不是指“一件事情”,而是一种氛围,一种体验,一种舒适安心的精神状态,就像是在诺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港湾。
比如你可以:
和三五密友小聚
哈佛曾经搞过一个长达70年的心理学跟踪,发现人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有质量的人际关系。而有质量的人际关系,不是指不情不愿的应酬,而是志同道合密友之间的小聚。
你可以约朋友一起,打打篮球,玩玩桥牌,看看电影,逛逛书展,在家中一人做一顿拿手菜,简单的快乐,胜过虚情假意的饭局。
亲近大自然
人有很多时候不快乐,恰恰是已经脱离了自然。你可以和家人一起,漫步山间,看翠林青潭,
听蛙鼓蝉鸣,呼吸着山野的空气,仰望星空。和大自然同频,简单质朴的感觉会使人快乐起来。
闲适独处
意大利流行一个词“Dolce far niente”,意思是“无所事事的幸福”。
高质量的人生就是有“留白”的空间。有闲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杯红茶,一本好书,一部电影,甚至在角落里发呆冥想放空,也许就是幸福。
所以在资本泛滥的时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重新定义工作,劳动和生活,可以使我们工作劳动得更开心,劳动得更有价值,生活得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