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住的是老式平房,一排一排,挨家挨户,很是热闹。每逢放假,院子里的小伙伴最喜欢串门,别看年纪小,打起麻将来毫不逊色,打输了会被贴纸条,钻桌子,年少的无忧无虑真的很好。冬季时分,小伙伴们还会在院子里烤红薯,搭着一个简易的小灶台,把红薯放在柴堆里烤,吃着烧焦味的红薯,甜滋滋、热烘烘的,驱走冬日的寒气,感受冬季的温暖。
林阿婆也会种植红薯、甘蔗之类的农作物,放寒假的小孙女也会把红薯拿到院子里烤,也算是寒假里的一大乐事。有时,林阿婆会唠叨几句,“你又拿我的红薯出去了?”小孙女才不管那么多,“嗯”了一声就跑出去了。夏季吃甘蔗,冬季吃红薯,这是林家雷打不动的两季美食。林阿婆还会饲养鸡、兔,家里的兔笼有2个,每个兔笼饲养了2-3只兔子,跳来跳去,林阿婆经常带着小孙女到旁边田地里割草喂养兔子,还会亲自搅拌米糠给兔子吃,鸡是完全放养状态,剩下的菜叶子、菜根随手抛给鸡,咯咯地乱蹭。最“可恨”的是,鸡也会到处拉屎,满屋子都是,林阿婆会一边打扫一边骂几句,小孙女也会帮着打扫,顺手用扫帚向鸡打去,以此“泄愤”,释放小小的怨气。在林家厨房大桌子下面,有一个小小的竹箩筐,那是鸡窝,专门供鸡睡觉休息和生蛋用的,只要鸡跳出来,热乎乎的蛋在下面滚来滚去,捡起来还是热的,真正的土鸡蛋。小孙女也特别喜欢捡蛋,成了小孙女的一大快乐。
当然,林阿婆和林阿公也有“拌嘴”的时候,比如菜买多了、菜买少了,或者煮多了之类,反正都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儿,一边折菜一边拌嘴,不亦乐乎,也算他俩交流感情的方式吧。林阿婆的鸡蛋很受欢迎,儿子经常“花钱”买她的鸡蛋,林阿婆也不会搪塞,简单直白的把钱收下,也算“内销”吧。即便有时鸡蛋有多的,林阿婆从来没有拿到市场上卖过,小孙女很少吃煮鸡蛋,最多就是早上的蛋烫饭。当然,这也免不了一顿唠叨,“又拿蛋来吃”,真是在那个经济不宽裕的年代,吃一个蛋都是奢侈,家里伙食也不是特别好,素菜为主,只有中午有荤菜,晚上基本都是素菜,有时就吃点豇豆焖饭或者酸辣红苕粉之类的,当然也会引来几声抱怨,都觉得林阿婆太节约。对于工薪家庭而言,只有过年时,是吃的最好的,杀鸡宰鸭,炖肉煲汤,因为大大小小的子女都会回来,坐一坐,看一看。没事,打打麻将,搓一盘。
说到打麻将,家里的拌嘴可没少过。输钱了,有些人的脸色相当难看,青一块紫一块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满脸通红,当地人称作“没牌品”。不止是林家,院里的邻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下午是大家打牌的时候,一些“职业”是麻将桌的常客,哗啦哗啦的打牌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些看客在旁边指指点点,那时还谈不上“买马”,最多就是下班回来的人看看打牌,闲扯几句。谁输了,谁赢了,最多唠叨几句,据说这堆人里也有常胜将军,被称作“职业选手”(注:就是很会打牌的人,十打九赢),他们大多是盐厂里的下岗职工,或者单位效益不好,天天打牌赚点小钱。
那个年代,下岗潮来袭,当地很多人家都是盐厂工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下岗人员。有的是双职工,有的是单职工,反正都是效益不好。有的做起了小买卖,有的开始给私人老板打工。最记忆犹新的是,林家院子里出现了一波装口服液瓶盖的“打工人”,他们天天拿着大簸箕在院里摆摊,没事的邻居或觉得好玩的人也会上前弄两手,就是把白色的橡皮内塞“塞到”金属外盖里面,简单易学,大人小孩围坐一团,好不热闹。装好之后,用麻袋装着一箩筐给老板称重,按斤给钱,也算当地下岗人的副业吧。
虽然经济拮据,但是大家都在各自忙活,做点小买卖,搞点小副业,勉强把家操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