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解
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⑵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⑶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⑷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⑸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⑹老:一作“去”。
⑺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⑻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⑼虚:空寂。一作“堂”。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
返归家乡岘山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
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
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诗韵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
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
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发泄了作者一种怨悱之情,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明主弃”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看似写景,实是抒情,“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如此相似。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