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写在写作营开营仪式,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
我是一个刚进入职场两年的新人,在应该快速学习攀爬向更高职位的时候,我发现我在每天的忙乱中越来越不像以前的自己。
从校园走出来的那一刻起,我就得正视眼前的生活,按时打卡上班,高度充实的度过在公司的十多个小时,每天都在路灯下打车回家,略有凌乱的房间都留到周末收拾,回家后就贴面膜刷刷微博朋友圈,电饭煲里放好第二天的早点然后定时,觉得累了一天了不要再为难大脑了,灌下公众号浓醇的鸡汤,睡去了。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每天如此。
然后,两年了。相比刚毕业时的自己,现在的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职场技能,看起来好像是个有点三脚猫功夫的老学姐了,偶尔还能给抱怨加班求职无门的学弟学妹打打鸡血,其实,自己心里知道,我怯懦的躲藏了很久了。
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年幼时的所作所为,现在看起来充满了勇气。
上小学时正是日漫铺天盖地流行的时候,很多地方台都在动画片播出前放一个小栏目,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主持人做一些漫评和节目预告,根据短信互动决定后面的档期播哪部动漫。当时觉得主持人的漫评都很平淡,明明很热血青春的动画,听完她的讲解可能观众的兴趣就不太大了。我很想重温那些经典作品,就开始写信给那个栏目组,希望能够提供漫评,不求任何报酬,只要能够提高后台短信互动量,让那部动漫播出就可以。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也不知道去哪里搜索地址,完全凭猜测写了好多封内容一样的挂号信,大概一个月后,收到了信封上写着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来信,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主持人娟秀的字体表达了她对我的执着的感动,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看杂志和小说,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多看书积累素材,考试的时候不要让作文拖后腿,于是,周末和闺蜜逛书店成为最开心的时刻。我定了全年的《新蕾》和《漫友》,开始喜欢落落和七堇年;我抽空读完了名著必读清单上的中外推荐,虽然很多本看完了都云里雾里的不知道讲什么,但是那种充实感让我很满足;我开始读同一作者的系列作品,比如丹布朗写的那几本,我全都买来通宵读完。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四线城市,书店里没有这么多种类的书,网上买书刚刚兴起,我在99读书网下订单,当当也才刚起步。
看的多了,就想写出来,心里的想法像温泉里的泡泡一个个翻滚着,正好家里买了电脑装了宽带,我开始每天对着显示屏码字,写小说、写漫评、编故事。那个时候,我没有正规学习过写作,没什么才华,词句啰嗦,满篇都是理科生的教条说辞,也像高考作文那种标准模板。无所畏惧的就用电子邮件发出去投稿,石沉大海了也没反应过原因,就是继续读读读写写写,直到课程的确太紧张,读闲书和写野文就自动停止了。
好像还不要报酬的应聘过小记者和编辑,按时给杂志推荐文章,也把自己的文字投过去等待着发表,然而高考的紧迫感让我没坚持太久就回归了正常的学生生活,后来就忙着奥赛、自主招生申报、高考复习和迎接命运的转折。
大学是个分水岭,大学加职场这六年和之前的六七年相比,我成长的很慢。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期就那样停留在高三,大学里的确有一些我还满意的成绩,但是,和曾经相比,感觉都差远了,毕竟环境这么悠闲时间这么充裕资源这么丰富才做到了今天这步,求学时那些顶风背书还要顺手记下突如其来的灵感的日子,想想就觉得好辛苦。
这六年,我几乎没读过什么书,除了写作业、写演讲辩论稿、写竞赛计划书,我再没有写过一篇完整的文字。什么投稿自荐,觉得都幼稚死了,我这个水平是得不到回应的,几年前人家就拒绝我了,现在写手层出不穷,专栏都有固定作家,我还凑什么热闹。安安心心看个韩剧,每个月到日子看着工资进账,翻翻最近的新闻给自己增加点谈资,没事白活点互联网的动向假装自己很关注行业动态,也挺好的。
这样的我,真的很肤浅,很浮躁。
年龄一点点增长,开始变得要面子怕失败,即使是被拒稿都觉得是个打击。莫名的自尊,总是拿着以前的成绩说话,殊不知现在很多新人都已经横甩我十几条街。我几乎没有一点输入,读着快餐文逍遥而过;我对自己有过高的期许,却从没为此付出过努力;我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但是在别人眼里,我的标签和实力并不相符。
不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想来想去,应该是失去了勇气。连尝试和坚持的勇气都没有,害怕没有结果和回报,把读书写字完全利益化,并不考虑会对提升自己有多大价值,只想着我耗费时间看了那些书写了那些感悟能立刻换回多少钱,如果不能马上变现,时间成本就变大了,我没有勇气浪费宝贵的休息时间。
跳不出舒适区,不舍得跳出舒适区。
参加写作训练营,并不是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但是,我需要一件事情当作导火索重新引燃那颗心。就像过节需要精心准备来增加仪式感,重新提笔面对懒惰怯懦的自己,也需要一个小仪式。训练营里有很多积极向上的营友,我就像一个渴望减肥但是又害怕运动的胖子,气喘吁吁的等待抱团得到监督和指正。
希望21天之后能走上新的征程,找回丢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