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和初中的美好时光里,天性与性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凡是能玩的游戏尽情玩,凡是能跑能跳的都要尝试,在充裕的时间里,像能翻小人书、读小说的孩子都被家长夸来夸去。若能帮父母写信或给大家讲故事,更得到一片赞扬。自己就是其中被夸奖和赞扬的少数孩子。
有时把小时候有意义的事情讲给孩子听,一定会收获再三的纠缠。外孙女一回来,就说“讲你小时候的故事。”慢慢的,自己就把过去的故事写成文字,把孩子们的羡慕和向往变成自己充实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少年天性的释放,到成年后有两点走向。一种继续保持,一种改变自我。保持者多被时代巨浪打翻到社会底层。改变者随波逐流,读书学习,让知识改变命运,活出精彩。正因为走过艰辛的努力过程,喜欢在本子上记录一些感想体会,也渐渐养成了写文作诗的习惯。
临近离岗,结识了一位老师,并在几个同事和文学爱好者的见证下,搞了一个简朴的拜师仪式。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开始整理过去写的东西,也尝试着写诗歌散文。
从稚嫩的小文到上千字的随笔,汇集有十几万字。一年内,向地方报刊杂志投稿十余篇。还参加一些征文活动,获得几个奖项。在老师和鼓励下,又把所有诗文逐篇逐字地修改打磨,终于在离岗前夕,出版了诗文集。
离岗生活如同退休生活,意味着退休生活的提前开始。有了生活经历,相对写作而言,具备了厚实的基础。仅有生活经历没有写作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不行。当然,相辅相成的还有读书。
规划读书写作,也固定出新的生活方式。自2017年,借助简书平台连续发表诗文。尝试过几次日更挑战。坚持时间长短不一,最终获得了“日更达人”。非常感谢简书平台,一面见证着笔耕不辍的进步提高,又见识了一个作者情感起伏更迭的变化。
四个春夏秋冬,无数个喜怒哀乐。岁月改变着容颜,岁月又存起心迹。岁月见证着读书,岁月记录着一个写作者的步痕。一天不写点文字,好像日子没过。不管多晚,都要把一天所见所闻写出来。这个习惯与吃饭睡觉、洗脸刷牙般成为每天都要履行的公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固定下来。
坚持努力,就有收获。去年底,把四年间写的随笔整理了一下,有欠缺的抽出来,挑取六十篇结集。今年八月初,终于出版了散文集《华原行》。在感到欣慰的时候,非常感谢简书平台,当然不能忘记老师和文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把兴趣爱好转换成一种生活方式,给退休生活带来了层次性的感觉。因为写作,文联和作协经常邀请参加主题工作采风。连续三年的扶贫采风,既没有脱离社会,又收获了学习提高写作水平的机会。而且,生活充满正能量,充满友谊和快乐。
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因为了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而有压力和负担;不因求名得利,而焦急烦燥;只要心理平衡,自在悠闲都随自愿。
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失为一种晚年生活的选择。它增长了生命的厚度。让脚步缓下来,慢慢回味年岁,让记忆打开思路,在回忆中,寻找人生所得,又增长了生命的长度。心有定数,不为凡事左右。或许,在让生命稍有光华的同时,灵魂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