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首先要懂孩子
——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三
这两天俗事缠身,晚上回家,虽然书桌、清茶、电脑都在,但却没了思考的心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很理解老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左右不了的情绪,也会被情绪左右,“做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会在修炼的路上。
前天一年级的团队组织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分享交流活动。一年级的12位老师,或描述,或抒情,或说说感想,或聊聊故事,每个人都有着阅读的收获。讲真,在当时为她们购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丝担心,没有任何从业基础的老师们,能读懂吗?能读懂雷夫老师的良苦用心吗?吕姐曾经在1998年推荐阅读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但是当时怎么读怎么都觉得似懂非懂,近两年,用20年实际工作的经历作为积淀,才逐渐迷恋上了这本书,如今更是搜集到了市面上能够找到的各种版本,爱不释手。
但是这本书,老师们读懂了,最起码比我当年读《给教师的建议》要好很多。我希望我的老师们,会继续读下去,乃至当她们在有20年教室生活的沉淀时,再读这本书。
今晚上,我读的是《寻找第六阶段》,而我写下的题目是《教育孩子首先要懂孩子》。
各种文字长篇累牍的说,做教师,要和这些关键词相联系,比如付出、辛苦、坚持、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这是基础,除了这些,还有些什么呢?
低层次的管理不会造就卓越的班级,只有读懂孩子,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班主任和孩子们在教室中,不断地“发展”和“矫正”,才能让所处这间教室的人们,有正常的生活秩序,有正常的社会交往,有正常的价值观念,有正常的自我成长。我想,这也是“完美教室”的另一个定义!
雷夫老师说了这样一个例子,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是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教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可悲的是,还有教师以此为荣。他忘了一件事,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以老师为主导的班级,或者说以强势的老师主导的班级,往往会形成这样的状态。
雷夫老师用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来指导教师对于班级的管理,这六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要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追寻的终极目标。但是,第六阶段目标的实现,不管是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个体,都是很难的,尤其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
这六个阶段告诉了我们在每个阶段孩子的兴奋点是什么,同时也指明了,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是什么。这六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最基本的道德阶段,我们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就可以参考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最在乎的事情是什么。
在雷夫老师看来,前三个阶段都是外因在起作用,并没有变成孩子内心的心理品质,从第四个阶段开始,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尤其第六个阶段,学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观念,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且自己只想做对的,并没有其他的原因。
在小学低年级中,可以利用前四个阶段的目标,引领孩子逐渐在乎教师的奖惩,学会遵守班级规则,让每个人在集体中有规矩意识。
当然,第六阶段作为终极目标,是每个人应该穷其一生永恒的追求。在小学阶段,达到第六阶段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培养班风,让身处其中的孩子都有了班风的润泽,从而用风气去影响,不再用去面对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例。
新教育根据这六阶段,提出了完美教室中的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分别是:
自然功利境界:1 我不想受到惩罚
2我想要得到奖励
习俗规则境界:3 我要做个好孩子
4我要捍卫游戏规则
道德仁爱境界:5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惠泽天下(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新教育的道德发展三境界六阶段和雷夫老师说的六个阶段有很多相似的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实施。
明确了这些也不能会所就懂了孩子,但是不去了解孩子,不去研究孩子,不去主动引领和发展班级建设,都不会让教室走上卓越的航程,年级越高,所遇到的麻烦就越大,而引领和发展班级(教室),雷夫老师还有许多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