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就像一棵大树的生长,既要根扎得深,也要枝叶长得茂。这些年,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但要让农村真正稳步向前,还需要在土地、产业、人才、生态这些“根”上用心用力,让农村既保持乡土本色,又能跟上时代步伐。
从“土里刨食”到“多点开花”。传统种地只能解决温饱,要想富起来,得发展新产业。农业要种好地,推广优质种子,用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让每亩地多打粮;深加工,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做成面条、糕点,利润能翻好几倍;搞旅游,利用青山绿水、老房子、传统手艺,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城里人来了,钱也来了。还要搭上互联网快车,但要注意别盲目跟风,得找准自己特色,比如有的村专做有机蔬菜,有的村靠竹编手艺出名。
打破“进城”和“回乡”的墙。农村发展不能关起门来搞。要打通城乡之间的“路”和“门”。修好路,不仅修柏油路,还要通快递、通网络,让山货48小时送到大城市;留人才,大学生回乡创业,政府给补贴、培训,比如小王回村养生态猪,带富了半个村;强服务:把学校、医院建好,让农民看病不用跑城里,孩子上学不出村。县城是城乡的“连接点”。把县城发展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建冷库、物流园,农民种的菜直接运到县城包装,再卖到全国。这样既能留住人,又能留住钱。
要“钱袋子”也要“绿叶子”。农村最大的财富是绿水青山。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少用化肥农药,推广有机肥,种绿肥植物,既省钱又环保;垃圾变资源,厨余垃圾堆肥,塑料瓶换生活用品,村里干净了,还能省下保洁费;保护老房子老树,古村落修旧如旧,老樟树挂上保护牌,留住乡愁才能吸引游客。
村民当家,合力办事。乡村振兴不能干部“一头热”。要让农民自己说了算。有事商量着办,修路、改厕这些大事,开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大家支持才能干成;村务透明,村里的账本贴在公告栏,手机也能查,谁领了补贴、钱花在哪儿,清清楚楚;能人带头,把党员、返乡青年、种粮大户组织起来,成立志愿队,谁家有事一起帮。
农村发展就像种庄稼,急不得也慢不得。守好土地、产业、生态这些根基,让农民有奔头、农村有活力、农业有赚头,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稳。未来的农村,不该是年轻人拼命逃离的地方,而该是城里人羡慕的“世外桃源”——有现代化的生活,也有鸡鸣犬吠的烟火气;有赚钱的门路,也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