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的第23篇原创文章或设计。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和创意,欢迎添加我的公众号(OtherOptions),那里已有46篇文章/模板/工具,时不时会更新,确保不走丢哦~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吗?也许不是,它可能已经经过层层滤镜的过滤。
上篇中你敢和我一起走进认知偏差,直面大多数人不愿面对的真相吗 (上),我们通过一个情场和一个职场的故事,了解了认知偏差的概念和它们的普遍存在性。在非常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戴着类似的认知偏差的滤镜,感知到的世界往往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首要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而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欺骗的人。”心塞,但却很有道理。在重要的人生选择中,如何尽量不自我欺骗呢?
上篇文末简单提到了,我们可以把人类已知的200多种认知偏差分为四大类,帮我们更方便的认出它们。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慢下来,去想想我们是否陷入了哪种认知陷阱。谁不想过更接近理想的生活,有意识的做出判断和选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吧!
今天,就让我们更仔细地去分辨这四大类吧。
1. 太多信息
这世上有太多信息了,随着信息爆炸,这个趋势有增无减。我们很无奈,只能过滤掉大部分信息,而只关注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这类认知偏差的产生的原因,它是我们处理信息过载的机制。
比如我们上篇提到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我们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与我们信念相违背的细节,所以我们常说,“你看你老是这样,总是不知道改!”但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方做的好的时候。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简单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它指某个事物或人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我们对TA的喜欢程度。这个显然经常被广告公司所用。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很多自媒体人也试图通过增加曝光度,来吸引读者或观众。当你想要买保险时,你是否会想起经常在朋友圈发保险宣传的那个经纪人呢?
这也许可以是吸引女孩子的一个策略呢!经常在你女神面前晃荡,或多制造偶遇的机会,说不定就会提高她想起你的概率,让她误认为自己对你产生了一丝丝好感。不管是不是误会,假戏真做了也未尝不可嘛~
但如果我们想让自己警醒,不要落入由于信息太多而产生的认知偏见的陷阱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停下来问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更深的了解自己接收、处理信息的机制:
- 这些事的哪些方面挑战了我原有的信念或想法,让我不舒服以至于视而不见?
- 我对自己的某个假设,能提出哪些相反的声音?
- 什么情节发生,会让我觉得TA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的人?
- 如果站在TA的角度,我做出TA那个决定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 哪些信息出现了,会让我做出完全相反的决定?
2. 信息缺乏意义
这世界这么纷繁复杂,我们接收了这么多信息,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搞不明白的话,会觉得不安全,很困惑。我们需要在这些数据、信息中,加入某些异想天开的细节,编织出我们能理解的故事,或规律,渐渐的,它们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心智模型。
比如我们上篇提到的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和晕轮效应(Halo Effect) - 这个男孩子是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第一次约会表现得这么彬彬有礼,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开始自己加戏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那我们可以问哪些问题打断自己的意识流,让自己更清醒呢?
- 我有确认过收到的那些信息吗?我是怎样确认的?
- 我对TA产生的印象和所有已知信息是一致的吗,能解释的通吗?还只是基于某条信息?
- TA做了这件事,让我不爽,但如果一定要找到另一种解释,它会是什么呢?
- 假设我的结论是错的,那是哪些环节可能出错了?
3. 须快速采取行动
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资源是有限的,古往今来,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拔得头筹。我们无法等到收集、分析了所有信息,那样就太晚了,我们的天敌早已把我们干掉,或者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这一大类的其中一个方面是,完成事情对我们来说是有巨大吸引力的,我们倾向于在已经开始的项目上,或已经建立关系的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想放弃、平仓或认输,即使理智告诉我们,开启一个新的项目,选择一个新的投资标的,或者开启一段新的关系是更有益处的。
上篇提到的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和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就是两大经典。明明知道继续跟这个男人纠缠下去是个错误,但就是不舍得分开,幻想着再投入多一点,他就能被感动,让一切付出重新变得值得。
这一大类中的另一种常见现象是,为了避免损失,减少不确定性,我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尽管情况没有变好的迹象,甚至在慢慢变糟,但似乎事态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内,给我们一种可控的错觉。安于现状偏误(Status Quo Bias) 就是我们常有的偏见。没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很多中年人在职场都会面临的窘境,感觉这样下去不太行,但就是不敢踏出舒适圈,眼睁睁地看着时光流逝。宁愿选择比较确定的“不太好”,也不愿意尝试其它可能,不确定性的确高很多,但起码有好的可能。
想在关键节点,避免冲动和短视,又可以问自己一些什么问题呢?
- 在事情过去后的一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点上,我还会有这些感受吗?我会做出什么不一样的决定?
- 如果现在有更多的时间,我需要找出哪些重要的信息?我会去咨询谁的建议?
- 在一年、五年、十年的维度上,若这件事情失败了,“罪魁祸首”可能是哪些?
- 我老年时最在意什么?如何让现在的每一天都对未来、对老年时更有价值?我是否能在现在就投入更多的时间做这些事?
4. 应该记住什么
信息太多了,该记住哪些,舍弃哪些呢?我们会作出判断,记住那些我们认为对未来的决策有帮助的信息。譬如我们喜欢笼统、概括的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细节,因为前者占用的脑容量比较少。
“他是一个靠谱的男人。”为什么呢,闺蜜问。记忆已经模糊,变成残片,我们为了让自己有说服力,开始脑补细节,以至于自己都把自己给忽悠了。这就是记忆来源偏误(Misattribution of Memory Bias)。
上篇我们提到了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一眼就是万年”,我们对第一印象特别依赖,这也是这一大类中的典型。
针对这些偏见,我们又能提出哪些灵魂拷问呢?
- 我最近的三次以偏概全是在什么情景下发生的?
- 我在生活工作中的哪些问题上,最容易走这条捷径?
- 对这个概论,有什么例外呢?
- 为了说服自己,做出这个决定,我选择性的忽略了哪些细节?
写在最后
虽然已经尽了力,尝试把200多个认知偏差归成四类,但还是很难记住并实际应用怎么办?试试看上面这张图吧,把它收藏在手机里,我们的大脑进化了数百万年就是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
希望这上下两篇文章,能更好的助你感知世界、判断选择、做出决定。
祝你明智,祝你无悔!
参考资料:
【1】 Buster Benson - https://betterhumans.pub/cognitive-bias-cheat-sheet-55a472476b18
【2】 Prof Carlos Davidovich’s webinar for ICF members - Unconscious Cognitive Biases inour Co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