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包里揣着,上午和孩子数学老师交流后,她给我的,孩子
最近一次做的练习卷,分数挺低的,老师也提出了几点改进要求。
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现在这个分数,不是老师提出的改进要求,而是,我该怎么做,才不会破坏孩子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继续乐呵呵,每天都愿意写作业,都愿意上学,都愿意相信自己,总能可以的!
密密细雨里,我撑着伞,先去那家好吃的甜品店,买了孩子最爱的蛋糕和麻薯。回家路上,塞着耳机,听家庭教育课程,正好听到这段话: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不能代替孩子提高考分,父母只能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提升孩子的幸福情绪,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父母要专注自己的成长,把自己活好。
风雨里,听到这段话,我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养育孩子,其实是在重新养育自己啊,把自己内在的焦虑、无助、恐慌,一层层,打磨干净,成为更通透,更笃定的我自己。
回到家,头一件事,是笑眯眯地把买回来的甜品,在孩子眼前晃一晃:“瞧,妈妈给你带好吃的啦!”
接着,我很随意地提起:“哈,今天吃中饭时,正好碰到你们数学宋老师,咱们就随便聊了聊。”(其实,是我自己主动去找老师的,但我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就用这个故事来开头。)
孩子先用警惕的眼神瞄我一眼。我继续乐呵呵:“你上次还说你那张卷子后面的题全没做。可今天宋老师还特地给我看了你的卷子,你全写了啊,而且,倒数第二题,那么难,你还做对了呢!”
真是一个好的谈话开头。从肯定孩子的亮点开始,孩子的心理防线彻底放下了,他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坦然地坐在沙发上,愿意听我继续说。
我和爸爸,我们仨,接着畅快地聊了半个多小时。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愿意这么和父母好好坐在一起,平静欢乐地聊天,对父母来说,是多值得高兴的好事啊,比起这暂时的数学成绩,一家人幸福畅快的聊天,才是更重要的。
爸爸拿着这卷子,挺满意:“嗯,这分数,比我预期的好多了。毕竟你在这样一个重点班里,而且,你的学习,你的每一分,都是自己挣来的,不容易了!”
我也补充说:“你们宋老师说,你不用急着去补课,跟紧老师节奏,错题多整理,多练习,慢慢会好的。”
我说:“你这个成绩,也不是最差的,放在B班,还算中等呢。”(其实,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但我就是坚定觉得是这样。)
“当然,更重要的是,你不必跟别人比,你是你自己,你有自己的节奏,努力最重要。”
孩子说:“哈,努力没结果呢!”
我坚定地说:“那至少,在生命的终点,你再想起过往的时候,你不会后悔啊!这就足够了。并且,用发展性眼光来看,人是不断成长的,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一开始受点挫折,不是坏事。”
爸爸更是笃定:“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没考上大学,又怎么样?只要凭自己的双手,总有出路。”
我都不禁抬起头,好好注视了爸爸一分钟,这个大男人,是我们家的天,这么坚定和有底气,足够为孩子托底了!
我还跟孩子讲了,他们老师说的:学习数学,最重要的自己的愿意和探索。只是补课,如果自己不要学,根本不可能成功。千金难买“我愿意”!
畅快聊完,孩子拿起语文书,把明天要默写的古诗,一首首分析给我听,一副自信满满的得意,完全没受这数学成绩的困扰,我看到他的小宇宙,似乎能量更足了,他还趴在我耳边,告诉我:今天作业,都完成了!
尽管孩子听到要整理错题,还是嘟囔着“哎哟,太烦人了”,我也没说大道理,我看着眼前这个孩子,想着总有一天,他会去做的;尽管晚饭后,他仍是刷手机,我也没叨叨,我允许孩子,再花多一点时间,自己去探索他的生命旅程。
如果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父母只是一次谈话,孩子就立刻焕然一新,那教育,就不会是这世界上,那么难的一件事儿了。教育难,就难在“慢”,难在“人心”。教育,不是流水线工程,一个个零部件组装就成了;教育,是“心灵”工程,是“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的漫漫之路……
我悄悄把早晨和数学老师交流时,老师希望他改进的几点,写在粉红信纸上,贴在他书桌旁的墙面上,并在下面写着“爸爸妈妈在,一直在,支持你,相信你……”
我关紧了我的嘴,不提任何要求,不说任何道理;我敞开了我的心,把所有问题,视作成长的机会,我会继续拥抱这个孩子,不论将来,发生什么好的,坏的,我都拥抱,全然拥抱,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永远都是,我爱他,我愿意他“慢慢来”,我愿意他“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