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怎么能行、不写作怎么能行、不学英语怎么能行,重要的事情真是不少!努力的方向似乎已经确定,也没什么犹豫的,只是“行动”就是了。说到这里,好像未来就是一片坦途,“想到、做到、得到”,逻辑上简单流畅,期待中的的成功已经不再遥远。但当坐下来,开始行动的时候,体察到的是:不知道的太多、没有思考过的太多,贫乏的认知积累无法形成有效的触发,体验到的艰涩、困顿,无法快速形成激发、反馈的良性循环,真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流畅呀。结果还往往是,学着学着就疲惫了、就停顿了。这时,班要上、小孩要抚育、日常生活还是按部就班,分分钟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偶尔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在经过,但就是留不下什么让人欣慰的印记,匆匆忙忙,赶着时间在疲惫的跑。说好的提升、迭代怎么就顾不上呢?于是,践行的人生大计又要留给明天实施,换来眼下暂时的轻松。
这就是当下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尝试着用笑来老师提到的元认知能力分析一下吧。
一是拎不清。眼界窄,认知层次低,还真能让人成井底之蛙。贫乏的知识积累、单调的阅历以及缺少独立深入的思考,决定了自己心智还不曾“开悟”,无法辨别前行的方向,分不清孰轻孰重,整天迷乱于日常琐事,随波逐流,搞的身心俱疲却又收获了了,整个人时常被焦虑控制。
二是积累少。过往没有瞄准一个目标深入学习实践,无法让自己成为一名有完整知识架构的专业人员,现有的个人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肤浅和散乱,已经掌握的零碎知识点和所谓方法论,无法支撑高效学习,“一万小时”成才的论断,又让自己感觉是在个人长征路上刚开始迈步。
三是习惯差。几十年下了,早起晚睡,由着惯性生活,回头一看,真是收获不大。零敲碎打的看点书,也没在心里烙下什么,更别提促进思想和践行了。近两三年,通过互联网,接触了“罗辑思维”、为孩子教育学习了心理学,以及加入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等,算是有了些觉悟,但学习、实践、提升的好习惯养成还需时日。
第一次作业的最后告白:
平时写东西少,思考和写作同时进行时就会处于黏滞状态,脑筋和手指都不好用了。作业算是完成了,很明显和一些同学不在一个层次上,连自己也有些不屑,拿出来让大家评判真是心虚。好在认识到万事发展都有过程,起步没有轻松的,这大大消减对害怕被嘲笑的恐惧,坚信对大脑的不断揉搓锻炼,是会激发出它的潜能的。
有幸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今后的7年,和19班同学结伴前行,让自己更有信心把大脑的锻炼持续持续再持续。
一年后希望对自己说的话是:改变真的发生了
本月读《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
OOOOOOOOOOOOO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