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间随老虎队骑行,在均川街头,发现还有爆米花的。骑友“保长”邹哥喊我去看,还“咔咔”拍了几张照片。邹哥说,多少年没见过这场景了。
爆米花,曾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最温馨的记忆。
小孩子们最喜欢围观爆米花了,也最怕那一声“砰”的巨响,一口葫芦状的爆米花机满载着颗颗米粒,在一团炉火的炮制下,顷刻变成了蓬松香甜的爆米花,爆锅时那令人害怕又激动的响声,让爆米花的师傅瞬间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魔术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冬天,24节气中“小雪”过后,爆米花的师傅就会出现在尚店的街头,支起炉子,烧起炭火,随着淡白的烟雾升起,人们便三三两两地用袋子装着大米、糯米、玉米等五谷杂粮来排队。不用人排,只需把米袋子紧挨着排就行了。爆米花的师傅有秤,但多半不用。他有一个专门的搪瓷缸子量米,一缸子一炮,一炮1角钱。记来后来涨到1角5一炮。
来排队爆米花的多半是我们小孩子,也有老人。老人们一般都或蹲或坐在矮墙边,聊着陈年旧事或品评戏中的人物,小孩子们则围在爆米花机子的跟前。爆米花的师傅坐在火炉边的矮凳上,一手摇着风箱,一手摇着米花机,机子通体黑黢黢的,只有圆的手柄和气压表被摸的白得发亮,他偶尔嚷嚷着让孩子们站远点,别挡住了他干活。
随着炉火的燃烧,周围的气氛也变得温暖起来,红红的火苗映着爆米花师傅的脸,那脸就显得更加黑红了。他时时看一眼气压表,差不多了,就起身,表示这锅爆米花要开锅了,他会提醒围观的人当心。小孩子们这时就会远远的站作一堆,双手捂着耳朵,斜着身子瞄,等着“砰”的那一声巨响。
他把机子斜着对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四五米长的白布袋子口,袋子口有个五十公分左右的蔑筒,再用铁撬棍掰开机子盖上一个翘起的角阀,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一团白色的雾气弥散开来,炸开的米花“疯狂"地涌出炉膛钻进长长的袋子,香香甜甜的爆米花味道,就那样毫不顾忌地弥漫在空气中。
遇有大方的老人,就敞开装着刚炸好的爆米花口袋,让孩子们你抓一把,他抓一把,狼吞虎咽往嘴巴里塞,大人们也会抓一把吃着,笑着,说着,场面好不热闹。
爆米花的师傅用掸子清理好米花机的内膛,开始加工下一锅。
那时候炸的最多的是大米,再就是玉米。哪家能有点糯米炸几炮,那就是最幸福的了。如果想吃甜的,师傅会向内膛里撒几粒糖精,出来的爆米花就带着甜味儿了。糖精不能多撒,撒多了发苦。
前面炸好了爆米花的小伙伴,拎着鼓鼓囊囊的袋子回家,然后又回到场子来玩。馋了,就抢着捡几粒长袋子旁散落的爆米花塞进嘴里。天色渐晚,袅袅炊烟渐渐弥漫在整个尚店街上,爆米花的师傅也要收摊了,有小伙伴被父母揪起耳朵往家拽的时候,大伙才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
炸好的爆米花袋子口要扎紧,放到过年。过年的时候,爆米花是必备的待客食品。大年初一拜年,客人来了,母亲会抓一把爆米花放进茶杯,加一勺白糖,冲开水,端给客人,这就是米子茶。客人喝杯米子茶,身子暖和了,也垫了垫肚子,起身告辞再去下一家拜年。
爆米花是那个时候的美食。大米的爆米花用麦牙糖裹一裹,就是米花糖,也叫糖果子,玉米的爆米花抓出来直接放在托盘里,托盘里还有瓜子、板栗,还有凭票供应的金果、了花等糕食,到现在总想起小时候的过年好,大概是因为过年有吃的吧。
时光如水般地流去,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吃爆米花的香味仿佛就在舌边萦绕。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式爆花机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花样。网上卖的有一百多块钱一个的迷你型爆米花机,看着像个精致的小模型。那天去朋友老张家,他的博古架上就摆着这么个东西,看我拿着把玩爱不释手的样子,老张现场给我来了一番操作,点燃酒精炉,抓了一把米现场炮制,随着“叭”的一声,真的炸出来了一碗爆米花。好奇地品尝,却怎么也找不到童年那爆米花的味道了。
已是多少年没见过过去那种爆米花的摊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卖的奶油爆米花味道已是彻底不同,爆米花的设备已然迥异。鹿鹤市场里,常年卖有糯米爆米花,五块钱一袋,却不知道它是用什么设备炸出来的。
依然怀念儿时的爆米花,那种柴火味的食品,不仅味道回味悠长,它还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