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本来是家长和孩子都盼望的休闲时刻,可是刚刚过去的周末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十分忙碌的两天,除去传统的各种兴趣班和提升班以外,图书馆、书城以及各绘本馆也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周末打卡处。自从2018年4月教育部就教材改革发出最新要求:
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其中40%是全新的教学内容,并且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落实明名著阅读,同时小编了解到,很多学校已经把亲子阅读要求纳入了孩子的教学安排中。因此有人曾喊出:“得阅读者得高考”的口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转投到书店、图书馆,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下两个场景是小编周末时观察到的现象:
三岁的豆豆是个内向的孩子,妈妈想让他能更外向一点更勇敢一点,而且也希望豆豆能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学习阅读,爱上读书,于是妈妈带着豆豆参加社区组织的绘本导读活动,看 到小朋友们在活动现场玩得很开心,而豆豆仍然是坐在角落里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旁的妈妈急得不停地提醒豆豆参与,并指责豆豆胆小、内向,而这时的豆豆更是不愿意看老师手上的书了。
五岁的冬冬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周末妈妈带他去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内冬冬找到一本书看一会,放下又去找来一本书看几页,放下又去找书,不停地在书架与座位旁来回穿梭,妈妈在一旁埋头看着手机,不时抬头看一下“忙碌”的冬冬又埋头看手机。一会冬冬就吵着要走,妈妈让他再带几本书回家去看,冬冬围着书架转了一圈,抓起几本书交给妈妈,妈妈数数说,还可以再借两本,于是冬冬又跑去书架拿了两本书交给妈妈办理借阅手续。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可谓层出不穷,豆豆在妈妈的不停叨唠下仍然不敢参与读书的活动,甚至可能对书本也产生反感情绪。冬冬倒是借了不少的书,好象也看了不少的书,可是他真的会阅读吗?爱读书吗?
阅读的重要性勿用质疑,可是阅读究竟是什么呢?从字意解释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德国作家维里.费尔曼写过一本儿童文学名著《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中有一段关于阅读的对话,将阅读的体验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什么是阅读?它是不是可以吃的东西?”
“不,不,阅读嘛,就好比飞翔,从我们厨房门内飞出去,飞到院子里的大树高头,往前飞,往前飞,飞过陌生的国度,飞过遥远的世界。”
“怎样飞翔呢?莉莉?难道你能像厨娘故事中的飞鱼一样,真正的飞到空中去吗?”
“不是这样的,我亲爱的朋友!阅读嘛,就像扬帆远航,从园子后面的溪流出发,航行啊,航行啊,冲过惊涛骇浪,驶向无远的海洋……阅读就是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会阅读的人不仅收获过硬的基础学习力,更能获得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学会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呢?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孩子也可以与书为伴。
阅读的基础是要使孩子喜欢书。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要在喜欢书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来对书更多的兴趣。喜欢就是要让孩子对书有快乐的感觉。如果豆豆一直被妈妈唠叨着强迫着参与读书的活动,他对读书活动是生不出快乐的感觉,甚至可能对书也产生反感情绪,更谈不上对书的喜欢。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带着快乐的情绪来读书,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内容能让他得到多少的知识,而是能带给他多少快乐的体验。因此,阅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感受温馨;也可以是和家人朋友一起玩出书中的情节;甚至可以是在自然中寻找书中内容。
阅读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需要给孩子养成阅读的仪式感,仪式感可以增加孩子对此活动的重视度,而且建立仪式感也可以形成家庭特有的文化。阅读仪式感的建立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阅读场地,比如在家里为孩子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角,放上孩子的读物,每天饭后三十分钟为阅读时间;也可以在每天睡前的半个小时里,孩子的床上,在一家人共同制订的阅读时间里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进入阅读空间享受家庭的阅读乐趣,这段快乐的时光
当然,和孩子在一起阅读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不要以为我们只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好,在孩子的童年中,是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渡过阅读时光的,让孩子喜欢阅读,喜欢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天天浸润进孩子的生命的。当孩子还小,家长需要将故事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将自己溶入到故事里,把故事的角色演出来,这个读书的过程可以延续到孩子小学毕业,即使孩子会认识一些字,也需要家长将书读给孩子听(后续会专门讲讲“读书那点事”),因为声音不仅传递故事内容,还会传递感情,让孩子的感官体验更丰富,通过语言传递的文字会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神奇的种子,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温暖。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每一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希望家长们通过陪伴孩子阅读来带给孩子一生的阅读能力,并祝愿孩子们通过阅读健康成长,获得另一双眼睛看到更宽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