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这个词语有何来历?
“逐客令”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意思是当主人对来客不欢迎时,就会以明说或暗示的方法劝客人离去。
但最初“客”这个字不是指客人,而是指客卿,即那些离开家乡,在国外做官的人。其本义是指驱逐客卿的命令。
“逐客令”又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时有很多官员都不是本国人,如大夫百里奚、蹇叔、丕豹,相国商鞅、张仪、范稚,将军司马错、甘茂等。当时韩国人派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帮助秦人开凿一条水渠,后来查出郑国是一个间谍。于是,就有人想秦王进言道:“郑国居心不良,在秦修渠是为了牵制秦国的劳动力,使秦国抽不出人力东征”。
消息一传出,就有大臣纷纷上书秦王,说各诸侯来秦国的客卿不可靠,都市为了他们本国的利益行事的。秦王听了,有些心动。当他正要下“逐客令”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国的时候,李斯却上书力陈客卿所起到的作用和弊端。这便是著名的《柬逐客书》。
书中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最终被李斯说服,遂取消了“逐客令”。
自此以后,秦王对李斯更加信任了,并封他做了丞相。
唐代诗人杜牧就曾经写过“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的诗句。后来,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用基本合乎礼仪的方式拒绝不受欢迎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