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海子写于1986年的一首诗,充满了神秘色彩,极有内涵,展现了天才诗人海子丰富的想象力。下面是原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有的人评论这是海子写的最深刻最有内涵的诗,是其代表作。
首先,这首诗为什么叫九月,是九月份海子去了草原吗?或者是九月份写的这首诗?本诗原名: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感觉这名字更好,更符合诗的主题。
第一句: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目击是将草原拟人化的描述,千年的草原经历了多少朝代,目击了多少的兴衰。和李白《把酒问月》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点类似。
众神是谁?神不存在死亡,神是长生不老的。也许,众神死亡之前是人,是哪些人呢?是率兵征战的元帅、将军等,或是逐鹿草原的英雄及普通士兵。
草原上的野花一片,死亡对野花,反差很大,死亡很残酷,野花是繁荣是希望。
草原就像一个人,看见了多少悲壮与惨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战争带来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千万人因战难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历经沧桑的草原,又看见这希望之花的盛开。
第二句,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作者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比远方更远是什么呢?是风,远方本来就远,比远方更远就是远在远方的风,辽阔无垠 ,望不到远方的远处的风比远方更远。不是云、不是雨、不是雪,只有风恰如其分。风是希望吗?风是光明吗?这希望很远,这光明很远。
第三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紧跟前两句,这历史感、沉重感、沧桑感、遥远感,令人窒息,演奏出的马头琴声如泣如诉, 低声呜咽,这悲壮令泪水已经哭干或有泪已经流不出。
第四句,我把这远方的远还给草原。远方的远如何还给草原呢?远又是什么呢?令人遐想。内心的希望还给草原吗?
第五句,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这句暗指木头和马尾组合的马头琴,可以理解为两个相爱的男女青年,木头和马尾琴瑟和鸣,也和前面的琴声呜咽呼应。
第六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重复第三句,更加令人感动,就像歌曲一样,重复更具感染力。
第七句,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一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远方死亡,野花盛开,只是写出这种悲壮需要诗人多么大的勇气,这是一种无比悲壮之美。
第八句,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明月照千年,草原依旧四季枯荣轮回,千年发生了多少朝代更迭,人间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故事,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仁人志士,心怀大义,演义了中华民族的翻天覆地大变化,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这一句重点在时间轴上,之前重点是在空间里。如远、更远,茫茫草原,强调空间;这一句千年,指的是漫长岁月,时间与空间交叉,交错,展示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第九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进一步重复、反复,更具感染力,读之为之震撼。
第十句,只身打马过草原。这一句,是最后一句,作者用这一句既是总结也是说明内心的感受,一个人骑马飞驰在草原,与之前的浩瀚无垠之比,这一句是行单影只,孤独、寂寞跃然纸上。强烈反差、美不胜收。
九月已改编为歌曲,张慧生作曲,民谣歌手周云蓬演义了这首歌,值得细细欣赏。
品海子《九月》,感受此诗之沧桑美、悲壮美、强烈反差美,海子的才华可见一斑,不愧为现代诗人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