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加,
不易化解的困难是越多还是越少?
无法释怀的丧亲之痛。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活好》的第四章
—《不易化解的困难》
第四章节:不易化解的困难
面对悲伤时的无法自拔,
为什么好运气总不能轮到我?
遭遇反对时该怎么办?
又或者,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
这本书用简洁的对话方式,
时而直面问题本身,
时而转身留下一段内容让你自悟,
留下的可能是作者喜欢的一首诗。
有些问题实在太大了,
如果只用三言两语就能解决,
那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难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子还得靠自己的领悟和实践。
如需阅读前三期,请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在伤痛中,
恐怕是亲人的离去让人心里最痛,
忘却伤痛需要靠时间。
当伤痛来临时,
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
去感受一下美好的事物,
比如去看一朵花开,
欣赏一段音乐,
或者重新体验一件美好的事物。
如何面对悲伤?
客观的看待事情,凡事都有两面性。
记得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卖布,一个卖雨伞。雨天的时候她担心卖布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不好。于是她整天闷闷不乐的,有一天一个人对她说;雨天你就想卖伞的儿子生意好,晴天你就想卖布的儿子生意好,于是老太太就天天快乐了起来。
故事告诉我们想事情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就会大不一样。
要学会看待事情的两面性,也要学会思维中的变通。
有人说,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运气可以改变么?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
特别让人有启发:
即使是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也有不被看见的时候。
但即便不被看见,依然可以选择自爱和珍视自己。
困难有时候是包了包装的礼物。
当遭遇反对时候要怎么办?
这本书的作者日野原崇明先生是一位医生,
他列举了当时工作中发生的一件事:
在改建圣路加国际医院的时候,日野原崇明先生把医院的走廊设置的很宽敞。
很多人反对,认为这是奢侈,但当在1995年发生了地铁站沙林毒气事件时,离现场最近的圣路加国际医院形成了战场般的拥挤场面。
被批评“奢侈”的走廊上,
配备了让每个换着能单独吸入氧气的医疗设施。
也正因为走廊足够宽,
医院才有能力一下子接纳600多位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人。
当挑战没有人做的事情时候,
需要不断的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为了利己还是利他?
当明确这么做是利他的时候,坚定自己的想法。
在培养孩子上,更多是全然的信任孩子。
同时爱不是帮他做好一切,爱的反面是不关心。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想也很好的回应了《活好》这本书田野原崇明先生关于培养孩子的观点。
更多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思维导图陈苏娟,一个关注自我成长的思维导图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