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日记六:少年如竹记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曾以为"立志"是振臂高呼的豪言,是悬于高阁的明月,直到午夜时分细细品嚼这位小小少年的日常,才发现其实并不然:

他的志气藏在膝盖支架硌出的红印里,在面对权威偏见时的平静以对,在同桌作业本上悄悄递出的橡皮上。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恰如竹子用四年时间在地下扎根,将"立志"化作呼吸般的生命本能。

一、疼痛中的志气:武馆里的"知止"修行

五一前夕,医生指着X光片说"静养",少年却将石膏换成了膝关节支架。金属冰凉,疼痛如影随形,他却像得到一件新铠甲般挺直腰背。

表演场地角落,他双手紧贴裤缝如青竹,目光穿过喧闹人群锁定舞台。即便站在边角,他的脊梁始终如松——师兄弟们在C位绽放光芒,而他的C位从来就是自己。

"疼得厉害时就想,不能丢了武馆的脸。"这句话比任何励志鸡汤都动人。原来"知止而后有定"从不是书本教条,而是疼痛时依然挺拔的脊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过是把"要强"活成肌肉记忆。

当父母还在担心他会如何坚持时,他已将"持志如心痛"刻进关节:没有打电话撒娇要求撤离,只有"再坚持一会";没有"随大流",只有"我的节奏"。那些被大人忽略的细节,恰是"立志"最本真的模样——把每一分疼痛都熬成向上的养分。

二、偏见前的从容:校考逆袭中的"事上磨练"

少年曾因肠胃问题半休学近两年,其中一学期仅到校三周,却凭校考考入理想私立学校。当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最信任的老师时,老师却说:"考不进公立学校,才会选择私立。"

他回到我身边时,说起这件事格外平静。不到12岁的少年歪着头解释:"老师其他话都是有道理的,但这句是错的——他可能没有参加过校考,不知道这个校考比公立考试难多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来考,能考上的也不会很多。"

他没有正面反驳,也没有流露丝毫不满,只是用事实轻轻拨开偏见的迷雾。这让我想起春笋破土——不被石头压垮,就悄悄绕过障碍继续生长。

他的从容比任何反驳更有力量:考进私立不是炫耀的资本,被偏见误会也不是玻璃心的打击,而是始终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本然状态。

守护内心光芒的方式,从不是针锋相对,而是用实力让误解不攻自破。这种面对质疑时的沉稳,何尝不是"事上磨练"的真功夫?

三、温暖的力量:"己欲立而立人"的日常实践

最令人惊喜的是,多位家长反馈:"孩子和他同桌后进步明显。"少年未必背过王阳明的"己欲立而立人",却用递橡皮的小动作、专注学习的感染力,让向上的力量如春风化雨。

当大人焦虑"如何培养社交能力"时,他早已明白:真正的"君子之风",是把"独善其身"活成"兼济同桌"——专注提升自己,真诚对待他人,善意自会流动。

这种不刻意、不张扬的温暖,恰是"致良知"最朴素的表达。

四、微习惯的根基:拆解"持志如心痛"

阳明先生讲"持志如心痛",小小少年或许不懂这句深奥哲理,却将其拆解为无数个当下的选择:

• 休学在家时坚持自学,把"守诺"刻进身体记忆(即使肠胃不适,也要完成当日的学习计划);

• 因小学缺课而明显落后的英语,通过初一学年的努力从班级30 - 40名进步至期末模拟考的十四名,却说"是英语老师教得好",对老师的付出保持感恩之心;

• 面对同桌的粗心大意,悄悄递上橡皮后继续专注自己的功课,用行动诠释"做好自己成为自己"的真谛。

• 这些被忽视的"小习惯",恰是成长的根基——当一个人能对每件小事负责,便能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光芒。所谓"立志",不过是把"成为自己"拆解成无数个当下的选择。

结语:竹子的启示

合上日记本,少年挺直腰背的身影仍在眼前浮现。他的成长一定会如山间的竹子:前四年只能长几厘米,第五年开始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拔节——因为那些看不见的时光里,根系早已在黑暗中扎得更深。

或许这就是致良知最好的诠释:

• 立志不是喊口号,是把"守诺"刻进疼痛关节,把"自强"活成呼吸节奏;

• 成为自己不是标新立异,是在休学时坚持自学,在成绩进步时感恩老师,在同桌需要时传递温暖;

• 生命精彩在于丰盈与坚定,就像支架终会取下,但"守诺"的品格永远相伴;就像英语考了前十四名,依然觉得"只是运气好"——真正的成长,是既有向上的勇气,又有向下的谦逊。

少年如竹,以柔韧之姿向下扎根,终将以挺拔之态向上生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真正的光芒,源于在每一个当下,都活出生命的厚度与高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