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孩子都朗朗上口这句。不管是无字之书,还是有字之书,大通宇宙,小至微观,近见历史,远测未来。
刚过去了世界的读书日,相信很多人有读书的习惯,或许是打发时间消除孤独,又可能是无知引发的好奇。想问,读书好吗?好的定义是什么,这个世界有好的标准吗?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好的标准,那如何找到这个好的最大公约数呢?如果说读书给我们带来工作,金钱,而读书的好非要和利益相挂钩的话,读书是不是也是一种商品,一种交易呢,我们所知道的标准答案是否就是正确答案了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读书的人多样,不乏一些凡尔赛式的人,话称一周能读5本书,一年200本不在话下,打游戏逛街有什么interseting,那太low了,为什么不做个书郎书女呢,俗话说万般皆下等,唯有读书高。这些鸡屎(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其实这只是一种个人无脑偏见罢了,读书不等于能读懂书,智力的人常有,智慧的人不常有,我们常说要做个有智慧的人,不是追求在万人之上,而是苏格拉底那样在广大浩瀚的世界中,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刻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才能取得真经。生活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当从事,开始学习一种新事物思想的时候,越屎了解越是知道自己才学疏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读书亦是如此,随者不断深入我们愈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渴望解放思想,自我完善,而不是助长虚荣骄傲。
硬币都是俩面的,书籍是你自我完善的良方,也可能是你消遣的毒药。许多人阅读书籍逃避世界溺于营造自己的完美世界。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黑暗的一面,会对当代年轻人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朋友圈里丧致极的文案,深夜蓝色网抑云。热点新闻,热搜当中看到一些让人无可奈何的侵犯剥削案件,从而转身一头跳进书本中,书海寄余生。书本则成为一种保护,获取温暖的工具。在书海中创建自己的小岛,甘愿做个鲁宾孙,认为书中的故事情节才是道是情。但总要面对现实,这一时的逃避只是短暂的自我安慰,如果只是为了片刻的快乐其本质上和打通宵游戏没有区别。的确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国’,希望身边的事物有着美好的结局,崇高的道德,有序的社会。但百分百的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也不是只有一味的荒诞黑暗,我们不能太过追求概念化抽象的理念,从而忽略具体的事物。人们说好好学习离开农村,离开不是逃离,我们很多人从农村考上大学,接触了新世界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不意味可摒弃和随意批判乡镇里人物,事物,理念,而是增加一个角度去理解这片血地,宽容看待在这葬有祖先的土地上的人或事。
书本中我们汲取的理念不是一贯套用于现实,而是彼此融合。理解这个世界,达到出世,入世的效果,从书中认识世界,透过世界看懂书本,借鉴过去,展望未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能脱离世界独立存在,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被动于社会,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所以也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反复思考,走出偏见,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于’好‘的定义,在众多的书籍和经验结论的基础之上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增强自己的感受力,并在观察世界的同时找到一切意义所在。
所以我认为读书之重不仅在个体也在大环境整体之下,探寻俩者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处世之道。但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时刻保持谦卑,因为无知所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