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在身边;上大学,家在远方;工作后,远方就变成了家。
小时候,家,就是在父母身边。父母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放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就是回到了家。家就是亲情,就是父母的爱,家人的爱。再困难再贫穷的日子,有父母,就不怕苦。大街上走丢了,哇哇大哭,突然看到父母,就会破涕为笑。
可是,慢慢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就慢慢减少。总是通过与同学的攀比,感到父母的不堪,感到家庭的落后。想着自己能照顾自己,要离开这个家,自己流浪天涯。终于熬到了高考,第一个想法就是报考远离家乡的大学,离开父母,自己能够独立。坐上远离家乡的火车,到达自认为理想的伊甸园,感到天地从未有的宽阔,再也没有父母的唠叨,再也没有家人的约束,自己可以好好的玩耍。朝歌夜弦,花天酒地。才发现没有约束的自由真的不自由。于是,开始想念远方的家,想念父亲的批评,想念母亲的拿手菜,想念家乡的小路、河流、泥土、天空。每次放假回家,总会拉着母亲的手说个不停,把一学期没吃过的家乡饭全部吃一遍。
毕业找工作,找着找着,就在远方找到了工作。真正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自己闯荡江湖,自己浪迹天涯。再苦再累也都是报喜不报忧,从不让家人担心。默默努力,默默承受压力,默默学会受委屈,默默面对不公平。慢慢知道环境改变不了,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跟父母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多。小时候天天在身边的父母,现在都在电话里。
再后来,结婚生子。自己变成了孩子的家,自己的家变成了老家。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复。直到孩子把家熬成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