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准备去上班的时候,正好看到稻文兄拿着遥控准备看电视,于是便说:“你先把英语读了,再看电视。”
这句话一出,稻文兄立刻就臭着一张脸。对此,我也有些生气,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话就说出来。”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的语气已经比较重了。稻文兄的脸色也更加难看。看到他这个样子,我索性放下包,坐下来,放缓了声音说:“是不是妈妈这句话,破坏了你的好心情?”
稻文兄还是没说话,而是在观察我的神色。对峙了一会儿,终于抱着我的腰就哭了。
我知道稻文兄素来是个心思重,并且比较乖巧的孩子。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最后他是会按照我说的去做,变成我希望的那个样子,但是他心里的想法,就会慢慢的只会变成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因为失去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只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于是,我叹了口气,说:“每个人在没有听到别人的意见前,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并且很坚持。所以当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你有不同意见,你要说出来。这样我们的意见都摆了出来,我们才能看一看想一想,最后,取得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的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总是不说,妈妈不知道你的想法,那么,妈妈只会觉得自己是对的。”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诚意,稻文兄坦然道:“我是挺想看电视的,但是你突然说要看英语,我心里就不高兴了。”
当他说出这些的时候,我并没有恼怒,而是心里的石头放了下来。我希望的亲子关系是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能坐下来心情气和的谈一谈,一起去参与解决。而不是,单方面的去要求对方。很多时候父母们都是以“我为了你好”,来强加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一直在教导孩子的,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常常就忘记了,因为我觉得我都是为了你好。
最后,我心平气和的和稻文兄说:“看电视是你想要的,读英语是你必须要做的,这两件事可能对于你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你都要去完成。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谁先谁后。妈妈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稻文兄说:“我想先看会电视。”
我说:“那就妈妈的意见是:你先看会电视,等爷爷把早点买回来,你吃完早点,然后认认真真的读半个小时英语。你觉得可不可行?”
稻文兄脸上露出笑容,说:“当然可以!”
在上班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次的“妥协”。其实,对于做事情的先后顺序,一直是我很坚持的东西。在我的认知就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我一直在这样要求着稻文兄。
但是什么是本末,本末的定义标准,到底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本,看电视是末,但是对于八岁的稻文兄呢?可能对于他来说,看电视是本,读书才是末。所以如果我真的强压这他去看书,当然,他是个好孩子,会听妈妈的话。可是他来自于内心的抗拒还是在的,其实这半个小时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索性就给他去高高兴兴安排他的本末。当然,妈妈的狡黠之处在于,给他了时间点上的限制,而不是毫无节制。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说,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要尊重他的想法和看法,要把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不可否认,前几年,我一直坚守着,并且做得很让自己满意。然而随着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在现实面前,或多或少,我已经开始忘记了初衷的坚持。
不得不承认,社会群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我该如何不忘初衷的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呢?我想,还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去换位思考,多去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
记于二零二零年八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