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最伤心的时候,往往会笑的越大声,可能守护亲人,最好的就是这份担当。但深藏于内心的孤独,只有自己才能感受的清楚。压垮骆驼的从来不只最后一根稻草,但永远不知道最后一根稻草何时来到。寻找自己的寄托,合理卸重,一切都会轻松一些。
多遭大难的苏轼通过诗词释放出自己的愁思和感悟,在初贬于黄州的时候,看看他的心境。
元丰六年,在乌台大难中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谪在黄州,寓居于定慧寺,在今湖北黄冈县东南。
刚到这里,全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每个人丧气的心态,苏轼收拾好自己饱受摧残的身心,用乐观旷达率领全家人一起努力,渡过难关。
但在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是无人能理解的,因此常常漫步在深夜的庭院。
这个时间,用于计时的滴漏因为夜深,早已流尽了漏壶中的水,喧闹的人群也变得安静。院中的梧桐树枝条杂乱,高高生长,不过一轮残月还是艰难地爬上枝头,像是挂在了树杈之间。苏轼感叹,夜深人静的现在,还有谁能看到他孤独的身影,就像一只独飞的大雁。
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心中有恨却无人知晓。正如高傲的鸿雁挑遍了寒枝也不愿栖息,最终甘愿在沙洲中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这首《卜算子》写于乌台诗案之后,选用月夜,孤鸿这些景物形象来进行刻画描写,已足以体现出他内心的孤寂,惆怅。从苏轼的诗集来看,运用“鸿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应似飞鸿踏雪泥。”又或“人似秋鸿来有信。”从中可见苏轼一直对这一缥缈形象有所向往,尤其在这时,他心中更加趋向于出世洒脱的生活方式,也正是“鸿雁”所传达的意境。
尽管是大难之后,但原本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也丝毫未变,于是便有力的挥洒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