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签约作者·米格格
01.
有一段时间,我特不愿意跟海苔聊天。
她总是摆出一副苦瓜脸,吐槽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是老板没格局,就是同事做人做问题,不是公司平台不好,就是专业不对口。安慰得多了,我也词穷了,干脆劝她:“真那么痛苦,干脆别做了,这么破罐子破摔不是办法。”
“我有更好的选择吗?好歹离家近,能照顾我妈。你知道,我妈身体不好……”海苔的纠结劲儿又来了,此话题聊多少次,永远是以“不喜欢”开始,以“凑合干”终结。
海苔的状况,让我想起了魔兽先生。他当年以61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211工程大学,可大学毕业那年,却因四门成绩不及格未穿上学士服,未拿到学位证。这样的情况找工作很难,每次被问到学历的时候,他都支支吾吾,一点儿底气都没有。劝了他无数次别沉迷游戏的女友,此时也对他彻底失望了,斩断了两年多的感情,say goodbye了。
无业配上失恋,这滋味真是够受的了。魔兽先生满心沮丧,恨自己当初选了理工科的大学,本是满怀热血的文艺男青年,却被迫埋头扎进物理化学实验室。四年的大学生活简直就是在受虐,那怪模怪样的方程式,看了就头大。在家乡上学时,好歹也挂着才子的称号,到了大学里,竟成了差生。
现实里做不成精英,就在虚拟的世界里当回英雄吧!为了逃避现实,他选择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打游戏上,还自诩玩得多好,指挥得多有方。结果,就这么把自己的前途和爱情玩死了。自那以后,他才有点醒悟,逐渐脱离了对游戏的瘾。
想起来,海苔和魔兽先生的心理很相近,都是因为不喜欢自己所学的、所做的事,心生厌烦,只是一个怨声载道,一个自暴自弃。这么折腾有何意义呢?该上班的还得上班,欠下的科目还得去补考,既是必须做的,何不花点力气改变一下自己呢?
02.
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女孩,那会儿她刚上大学,也是对学校和专业不满。读了半年后,她不愿意凑合,也不想颓废下去,干脆就办了退学,重新去了复读班备考。还有我的朋友Z,当年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兴趣不在于此,他又攻读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时候牛哄哄地拿到了双学位。
谁能保证一切都那么如愿以偿呢?既没有更好的选择,必须得接受,那就该转变一下思想。我看过关于小提琴协奏家俞丽拿的报道,她进音乐学院的时候,学的是钢琴,本身也喜欢钢琴,但老师分配她去学了小提琴。OK,她没有任何怨言,就踏实地去做了,非常用功,慢慢地竟也喜欢上了,把一曲《梁祝》演奏成了“权威”。
没有用心去做一件事,尚未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时,我们总会把原因好归咎于不喜欢。话说回来,你喜欢的,就一定擅长吗?你真的去做了,就不会有厌烦的时候吗?未必。
你爱看电影,偶尔去电影院欣赏一部,你会感觉很棒,可让你去做电影放映员,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工作,一部影片每天播放N次,你也会丧失新鲜感。现实的世界里,你喜欢什么没多少卵用,真正有用的是,你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擅长做什么?
读书时你不喜欢数学,可它是必考科目,想拿高分你就得学,除非你放弃目标;你厌烦眼下的工作,可它是你吃饱穿暖住舒服的保障,它可以没有你,你却不能没有它。与其花时间纠结“喜欢和不喜欢”,不如尝试着去思考“怎么才能改变”?
辞职换工作吗?这是一条途径,但绝非唯一。生活压根就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
03.
前不久,我因工作需要看了一本资料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艾美·瑞斯尼斯基写的《我爱故我工作》,他在里面提到:“找工作、换工作是件大事,无论对我们的职业动力还是收入都耗费巨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总是借助辞职来扭转局面,一点儿都不现实,往往是越折腾越赚不到钱,越积累不到经验;要是在工作本身上花点儿时间,反而更容易一些,任何一份工作都有超出想象的改变空间和余地。
厌烦工作想跳槽时,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是工作难度大,做得费劲,还是情绪在作祟?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萎靡不振,每天都无心干活,主要原因就是我到了瓶颈期,难以突破,外加身体不适。我休息了半个月,调理身体,放松心情。自那以后,每晚看书充电,大概一个多月后,就觉得工作顺畅多了。
我们喜欢一份工作,其实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做这件事所带来的满足感。我不太喜欢修改别人的稿子,可经过自己润色后的稿子递交上去后,得到的是一致的好评,我就会觉得这件事也挺有意义的。我喜欢写字,但写出来的东西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名,挫败感也会涌上心头,烦躁不安。
所有的不喜欢,都是因为做得不够好,当我们在工作中变得有价值、有地位、被人需要、认可和肯定,往往就会喜欢上这份工作。奉劝和海苔一样的姑娘,别再整天吐槽工作的十宗罪了。这跟经营婚姻是一样的道理,你既选择了TA,就不要总是挑挑拣拣、唠叨埋怨,改变不了对方的时候,就想办法改变一下自己。兴许,真有问题的是你自己呢?
但愿,海苔姑娘看到这篇文章后,不会跟我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