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开阔我们的视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其实并不是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同盟国战胜协约国,还是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两方都在僵持着,而且有点精疲力尽的感觉。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德国迫于外交窘困的局面和国内人民的反抗,德国政府才急忙同协约国签订投降的协定。
那情况是怎样的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年时,不管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特别是凡尔登的战役以后,德、奥两国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德、奥两国在经历几次战败后,只能采取了守势。虽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为德国赢得胜利的希望,但却招致了美国的参战。
德国不得不派遣更多的兵力来应付美国派往欧洲战场的兵力。
在1917年,俄国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由于列宁的主张:“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建议”,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强烈的反对。
但此时德国所表现的态度却是响应的。其实就现在的境况,德国心里有自己的如意的算盘。前面不是说了,德、奥两国已经感觉精疲力尽了吗。现在正好俄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正好可以通过和俄国的停战,来用更多的兵力去对付英、法两国。这样会更有胜算。
在1918年3月3日。德国与苏维埃共和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这样俄国就退出了帝国主义的战争。
俄国的退出,这正是德国所希望的看到的。毕竟东线的压力大大的减轻了。
于是在1918年3月7日,德国的统治者决定对西线发动最后的攻势,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在进攻取得了一些进展,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7月,协约国在美国大量物资的援助下,开始发动了对德军的反攻,并且在9月,英法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
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10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这无疑对同盟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1日,发表了“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要求。美国其实早就着眼全局,为了在战后国际政治中处于领导地位,也为了限制英、法。美国可以说费尽心机。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向德国喊话:呼吁德国投降。
其实德国是不想停战的,毕竟现在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现在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不得不让德国的统治者,重新审视当前的战局。
就在美国呼吁以后,在11月4日,德国的国内基尔爆发了水兵起义,而且起义军竟然占领了基尔、不来梅等重要的城市。接着全国在基尔起义的影响下,各地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德国的资产阶级一看形势不妙,从犹豫不决到立场坚定,想迫切的和协约国谈判的决心。其实,德国很明白,如果到了内外夹击的时候,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权就要更迭了。
11月8日,德国和谈的汽车到达了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此时,正好联军总司令福煦乘坐的火车路过雷通车站。
德国为了急于和谈,也为了有利于和谈,就急急忙忙的登上了福煦所乘坐的车厢。
福煦见到卑躬屈膝的德国的外交官,知道了他们的来意。福煦把早已拟定好的停战的条件给德国的外交 官看。
德国的外交官看到停战的条件后,顿时傻了,因为停战的条件太苛刻了。
福煦看到德国外交官犹豫的申请,就说:“我们其实是很愿意继续打下去的”
条件是如何苛刻的呢?
条件包括:德军在14天内撤出占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其实更为不能让德国接受的是,德国莱茵河东西各30千米的领土都交给联军管理。
德国外交官,思忖再三,如果在早些时候,这样的条件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但现在国内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如果不及时签订,德国的政府就要走下历史的舞台。
权衡再三,德国政府很无奈的决定签订了这一协定。
于是在11月11日,德国政府派埃尔茨贝格尔走上福煦的火车,和福煦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就在协定签订完后的6个小时,双方停火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