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集谛之烦恼发生之相,了知了有情生命的延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惑业和生死苦果的延续,集谛就是从烦恼、业和结生相续三方面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根源是什么造成生命痛苦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惑和业,惑是烦恼,业是有漏业。
烦恼是造业的原因和动力,若无烦恼就不会造业,学习完烦恼的分类,了知了惑和业的关系后,明白惑在轮回中的主导作用,更明确学习佛法的主要任务是止息烦恼
从进入中士道以来一直在讲惑业烦恼,之前的理解就是心情思绪的苦恼是来自生活和对生命的困惑,本课的学习明确了烦恼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每种烦恼特征,之前来自情绪的身体的物质的种种烦恼只属于其中的一种,更细化的分类包括:贪、嗔、慢、疑、无明、坏聚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十种。只有清楚了每一种烦恼的定义和特征后、再观察内心,才知道现在有哪些烦恼,才能在对镜的时候第一时间保有觉知。
逐一对照检验自身,发现自己每一天的言行和起心动念都被烦恼牵制,并且推动着自己不断的在善与不善中取舍,之前的不知、不觉首先就是陷入无明中不自知,因为没有正见的引导、凭着错误的观念和感觉在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言行,只有建立信仰、建立正见明白轮回的本质、明白因果业力种种后,才可能在对镜的时候保持觉知,止息烦恼,当前依旧在各种烦恼中不自知无法自拔
比如贪:我贪恋自己的色身和所有舒适的感受、贪恋我的思绪和想法、对对于我和我所、对与我认为我的一切都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并且希望能持续的长久的保持着控制的状态,比如我对爱人的感情,期待天长地久,虽然学过生死无常,明白修行和此生的相遇是来自业力和姻缘牵引,明白今后还是会各自修行,但是生活的快乐总是让我愿意沉浸在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中,有一次定课,我突然想起总有一天会离开身边的爱人孩子父母,那种感觉让我痛心与无奈,我贪爱现在拥有的一切;我想对于我贪的人或物,一旦失去心被悬空,甚至失去整个精神支柱,我想,我现在还没做好准备。
每一种心所都是有弹性的有粘性的,当贪着心被不断的滋养和放大的时候,内心贪的欲望就会被逐步放大,就如我对当前所拥有的贪表现出的占有和控制的时候,就会自然的引发嗔恨的行为和言语:这点在与孩子的相处和教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我的指令没有被执行的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变得焦躁,这都是我在执着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也是我的坏聚见的表现,而我期待我可以长时间控制和掌握自己的一切,对于无常的出现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表现出的焦躁也是我对边执见的执着,在长期的这种我享受自我,我期待长久享受我喜爱的状态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执着。是不是见取见的一种表现呢?
对于慢心,也时常会有,常听人说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就是建立在对比的过程中,一丁点的成就感就会让自己飘飘然而不自知,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不足做对比,那是一种什么心态呢?不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慢心吗?
同样,身为全职妈妈的我,经常把重心过多的投入在孩子和爱人身上,在妈妈班中交流最多的也是孩子和爱人,对于刚开始本着交流增上的初心,随着孩子能掌握的技能的增多,就会在不自知中默默的形成较量,把孩子的成长作为对比的筹码以此满足内心的优越感,这其中的慢 慢过慢显得可笑而又可悲!最后给自己带来的又是一系列对立.攀比.苦恼.挫败.恶口两舌等等行为和情绪,真切感受到内心的欲望和烦恼是将我带入情绪轮回的主导力量。
为此,常常在保持觉知与迷惑中找寻自我,我开始慢慢的相信,佛法正见的力量三宝的力量一定会改变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开始相信疑,是即是烦恼也是开悟的手段:回想过去,经常以交换的心态在佛前启白,若愿望实现是佛菩萨加持,若不事与愿违则会心生怀疑,佛菩萨真的有如传说中的那样神圣吗?抱着种种疑惑才会在当我学习到三宝功德、信仰的力量的时候求的正解,打消疑虑建立正见和信心,这个过程正是安住书院和修学建立正见摆脱错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