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参寥是著名诗僧道潜的字,其家乡在浙江于潜,苏轼在徐州上任时与参寥子相识,以后二人交往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被贬黄州时,参寥子不远千里赶去,在他贪寒的家中住了一年。苏轼离开黄州时,参寥子与其同行,结伴游庐山。写下传世,颇具禅意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其中禅味,正得益于与参寥子的禅机辩论。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被召为翰林学士,接旨后,将离杭州赴汴京上任时,作此词赠予参寥子。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淡,抒情深厚,气势雄放,意境浑然。起句借钱塘江潮来比喻人世间的聚散分合。“有情”而来,“无情”而归。“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更是体现了这种达观的思想。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苏轼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之后二人书信往来,再无相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