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嘴里妖魔鬼怪的“瞎话儿”么?那个电视机都贫瘠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最难忘怀的亲情,也在这些“瞎话儿”里构建我们最初的人生价值观。
盘古、女娲、后羿、田螺姑娘、王母娘娘……
这些承载着“神仙精怪”的民间传说非常质朴,充满乐感。在降生——爱情——痛苦——死亡这条老路上,各种事情从古到今源源不断的涌出,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答案,是一个象征。而这些是人类最原始的本领,是人类最无价的感情。是的,从久远时光里流传的上天入地的故事里,蕴藏着初民对自我的好奇,对天地的索问。它们像流水一般,循着文化血脉之际奔流而来,早已成为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与血脉。然而,现在的孩子们离这些都已太久远。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好像也忘了,当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也应该讲讲这样的老故事,重温一些小时候的时光。
我也是在遇见粲然的《老神怪》这本书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的。那是大约两年前,我收到了《老神怪》的盒子,当打开故事时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家的门上正贴着门神的挂历,陌生的是我竟然不知道这两位的名字。但是我也抱着两岁半的孩子指给他认。也就是那个时候他就接触了门神。第一次遇见也就止于此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偶尔也会翻看,但是总觉得孩子还小对此不是很感兴趣。我们共读的过程中也没有成系统。直到一个月以前开始晚睡前听国学机,首选《西游记》,听了一遍后,好像把这本书里的老神怪都串起来了。因为有一天他竟然自己拿着《老神怪》盒子里的纸偶演起了皮影戏。
虽然演的时间很短,短到只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只能区分他们的性别,只能说谁打败了谁,但他自己在那里玩的不亦乐乎。我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
晚睡前的“瞎话儿”继续讲起来。我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经由这一个又一个老故事,一个又一个非凡的象征,我和我的孩子一起讨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些对人生而言极初级,极特殊,又如影随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