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人们热衷于谈论形而上的“活着的意义”的时候,很少有人研究怎样生活才能更好,如何把活着的时间用到极致。
100年前,柳比歇夫用他的一生,向人类展示了利用时间到极致的秘密。
柳比歇夫,一个其貌不扬、体态臃肿、衣着寒碜的家伙,他无视周围人的看法,特立独行地活着,在一个远离莫斯科的外省二流学院当着教授,从事着一个狭隘冷僻领域里的研究工作。
他这一生本来默默无闻,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着迷,向他写信求教。
从科学院士、哲学家,到普通教师,甚至囚犯……
可人们绝对不是向他讨教他的研究专业——生物问题或是哲学问题,而是学习怎样生活,如何过好这一生。
他是个狭隘领域里的专家,又是一个博学家。
他的专业是生物学里的某一个分支,可从宗教、政治,到数理、哲学、音乐……他样样精通,还能讲多种外国语言。
他每次与人谈到一个离生物学十万八千里的领域时,也表现得完全像那个领域里的专家,知识渊博,富于创见。有人说,他知识的广度难以丈量,就像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发表过70多部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
他每年要回复数百封各界人士来信,其中有的回信,长达数十页之多。
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去进行科研考察,到1955年,他搜集了35箱共13000只地蚤标本,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智力和体力不仅没有衰退,反而爆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创造力。他活了82岁,生命最后几年是他创造力的高峰期……
他并不是那种每天16小时扑在工作上牺牲掉生活的人。
他爱听歌剧,一年之中听戏、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展览会,有几十次之多;他酷爱看各种书,喜欢游泳,经常和妻子一起散步。
他绝不勉强自己熬夜工作,总是一累了就放下工作休息。他每天睡眠时间比普通人都多,长达10小时,他的日子丰富而又闲适。
他甚至称得上这世界上拥有最高级幸福的人,因为在他那里,过去的每一分钟时间转化成了什么,他看得清清楚楚;未来的每一分钟时间,他也拥有充分的掌控感,满有把握地去规划,让它结出丰硕的成果。
他并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体能超强之人。相反,年轻时,他身体还不是太好。
是什么让他的人生开挂呢?
他的秘密,就在于他坚持了56年的一项时间统计法。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统计和计算。
每天一滴不漏地记录——做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及地点信息。
定期写总结——总结每类事情花了多少时间。
每月一小结,每年一大结——哪里可以优化,时间还可以怎样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分析总结之后,为下一年做出计划。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方法,粗略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甚至枯燥乏味,看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多年来,它却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他养成了一边做各种事一边记录下时间的习惯。
看到过柳比歇夫文档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他所有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包括一生所写的日记论文、信件。
文档记载了柳比歇夫一生的事业与生活,他这一生的蹉跎曲折与辉煌巅峰,都可以一天一天甚至一小时一小时地追忆再现。
他的日记从1916年他26岁时便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直到1972年他82岁去世的前几天。
他所经历的战争年代、生病住院、跋涉旅途……在日记中无一遗漏,似乎要复制一个柳比歇夫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一切的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某一天他在某些地方和谁一起干过什么……
他的日记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没有文学性,干巴巴地,却非常清晰地记载了——哪些属于创造核心价值的工作,他称之为基本 科研(或中心工作);哪些属于不创造核心价值但有必要做的工作,他称之为第二类工作(或附加工作);哪些是属于生活中不得不进行的事情,他称作“标准活动”。
他还将投入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纯时间”和“毛时间”。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长度,只是“毛时间”,要剔除掉其中无效的、效率不高的部分,剩下的才是“纯时间”。
他每天计算出投入“中心工作”的“纯时间”长度,如果时长超过5小时,他就非常满足!
他尽量将每天精力最好的时段留给这种工作,并将重要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起来,以达到个人效率的最大化。
别小看5小时这个数字,你可能觉得你每天很忙碌,但如果你也像柳比歇夫这样残酷地自我剖析,也许你会发现,大多数时候,你真正做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人们总是用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低效。
1937年,是柳比歇夫对自己最满意的年份之一,因为这一年他花在“中心工作”上的“纯时间”,达到2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5个多小时。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或者说——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像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时间这位贪婪之神,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
人们经常敌意地对待时间,时间却始终那么放荡不羁。
柳比歇夫不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是组织者。他的职务没有要求他实行时间登记制度,可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
不仅如此,他还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每一天。
他的朋友们都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干。而他的回答极其笼统含糊:
“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为了什么要创造这个方法?
说起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也是源于某个新年开始时的许愿。
那是1916年的1月1日,26岁的柳比歇夫在部队里服役。元旦这天,面对像手中沙子一样难以抓住的时间,他起誓:每天对消耗的时间进行记录分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自从这次起誓后,他就一直坚持做时间统计。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结算表上记上一笔,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兴许是很快尝到的甜头激励了他继续了下去,而另一个原因是:
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柳比歇夫,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时,他又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尽管人们嘲笑他“不切实际”,但并不影响他将这当作一辈子的目标。
作为一个拥有长期目标要实现的人,时间统计法之于他,相当于护航者,保护着他的理想小船向着视野中的远方驶去。
因此有人认为,数十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至少你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那么,远大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靠谱的么?
万一柳比歇夫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
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岂不是冒险吗?
是的,这是一种冒险。
而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即使最终可能没有达到目标,但他却体验到了最多的人世间的乐趣。
直到生命晚年,他才意识到,他年轻时定的目标太大,哪怕穷极一生也难以实现。
但此时,他已经创造了普通人难以忘其项背的个人成就,并成就了一个渊博的自我,和一个极其丰富的人生。他适时地将目标缩小到一个更小的领域里,并成为那个领域里的开拓者。而他年轻时所制定的目标,让他体验到——最好不是震惊这个世界,而是如易卜生所说,生活在世界上。
在宏伟目标指引之下开创的局面,却正是令他人生丰富起来的重要因素。
因为工作越深入,需要研究的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他终于明白,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好像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他涉及的领域之广逐渐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他也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他利用任何“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都用来看书学习外语;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这个方法要求必须洞察时间中一切空白点和缝隙,并且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他关于利用缝隙时间的总结,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
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到底能创造多少成果呢?
看到柳比歇夫的总结,才知道原来一年有那么大的容量……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至于他不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情形;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避开了纷扰,心神安宁。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
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
他也进行体育锻炼,游泳、散步。他意识到,这种种是为得到自由,为能够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称未能完成目标的自己是个倒霉鬼,可是时间统计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法,并且让他明白了如何生活地更好。
他一生做出了比我们多的科学成果,享受了比我们多的生活乐趣,原因不是他的才华和天生优越,而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因为他的时间统计法,他成为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长寿,并且一生基本健康。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
他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吗?
柳比歇夫和家人在一起
柳比歇夫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永远是那个总其成的人。
柳比歇夫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秘密,他靠了这个秘密得以施展身手,将生命活到了极致。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的问题不在寿命长短,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
一生可以有极其漫长的时间,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而我们往往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能大显身手。
我们往往低估那些零碎时间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不曾想过挑战自己的可能性,一辈子也不曾试着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活过一生,而不了解自己,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
以柳比歇夫为参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在以“低于自己”一半甚至不到的效率在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
他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生命,而是用整个生命去检验自己的能力;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这是一条无尽的自我探索之路,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将是幸福的人。因为他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越来越勇敢,生命也将越来越丰盈。
活在每时每刻,即是活在当下,柳比歇夫是一位很好的实践者,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你呢?